用青春扎根这片土地——革吉县雄巴乡初小捐赠

标签:
ido儿童基金爱心慈善西藏 |
分类: 为了爱,我愿意 |
还沉浸在改则的孩子们送别的伤感氛围中,车队已经奔向去往雄巴乡初小的路程。没来得及吃一口午饭。
也许,沿途的美景就已经可以饱餐了吧。这一百多公里的山路,又是别具一种风景,所有的山都披着浅浅的绿衣,像是被风细细地雕过,线条是那样的柔和,时时能看到成群的羊和牦牛,有时候还有一些羚羊和野驴。
车队在山坡上环绕行驶,一会儿是山,一会儿是草原,一会儿是碧绿的湖,一会儿是成片的沼泽地。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你分不出哪些是真实的自然,哪些是铺在你眼前的一幅巨画。
山内一直没有信号,所以无法与雄巴乡初小的校长取得联系。我们到达学校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六点多了,傍晚的风已经很硬,气温已经很低,但老师和孩子们早早就坐在校园的操场上等了。看到孩子们的笑脸,一路奔波的疲倦荡然无存。
据校长介绍,地处海拔4700米的革吉县雄巴乡,目前设有1-3年级共5个班级,老师13人,学生180多人,其中住校生120人。学生宿舍紧张,一共只有5间宿舍,在一间20多平米的房间内,要挤住20多名学生,只能将几张上下床拼在一起,打成通铺。房间里没有取暖设施,只靠墙上的一层保温板来吸取一些太阳能。
而在冬天,这里最低温度达到零下30、40度,虽然有长达三个月的寒假,但寒假前后温度也会降到零下20多度,孩子们过冬问题非常严峻。
学生宿舍的取暖方式就是靠这层黑黑的材料,白天吸收太阳光,形成的热量通过这个小孔传递到房间里去。你可以想像靠这样的方式取暖的效果是怎么样的。
这所学校曾经在长达8年的时间中没有电。去年,老师们集资购买了一台发电机,每月每个老师再出200-300元集资采购发电机需要的柴油。但因为发电机较旧,功率不够,远远不能满足学校用电需求,一些爱心人士捐来的冰柜等电器形同虚设。而建设的光伏井,因为太阳能板已经坏了,不能自动抽水,需要人用桶从井里提水。
太阳能板已经坏了的水井。
校园里的地面大多是这种沙石。
学校的孩子生活用品奇缺,每年发的一套冬装、一套夏装根本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虽然政府承担了孩子“包吃、包住、包学费”的三包费用,但平均下每天只有3块多,缺口平均每年5、6万,这样孩子们的生活用品很难得到充分供应。特别是鞋子,坏得很快,老师经常需要自己掏钱为孩子买鞋。25岁的次桑多吉老师有一次一下就给班里6个学生买了鞋。而学校里唯一的汉族老师陈璐说,她刚来时看到孩子的样子常常会想哭,“冬天那么冷,鞋破得没法穿,怎么忍心不给买呢?”。此外,她还常给孩子们买擦脸油等用品,给孩子们洗头、梳头。这些事情,几乎每个老师都在做。
孩子们上课的教室,虽然简陋,但很温馨。
老师们的办公室,虽然简陋,但很有秩序。
老师们都很节约,使用铅笔头。
学生们的食堂是全校设施最好的。目的是保证牧民的孩子们能够吃好,不给家长把孩子带走留下任何借口。
形同虚设的冰箱,没有电,冰箱、电视都是摆设。这里晚上10点天才黑,孩子们晚自习上到8:30,并在天黑前上床睡觉,这样就不需要电或蜡烛了。
这三位是炊事员,看到我们到来放下手里的工作,好奇而开心地看着我们。
I DO儿童基金一行的到来,给这个小小的封闭的校园里带来了快乐。无论是游戏、爱心卡还是爱心盒,都把他们内心深处的快乐和期待调动了起来。
这个孩子不是学校里的学生,他随大人在旁边围观,看到哥哥姐姐们都拿到了爱心盒,他也亦步亦趋地走到厚霖面前,非常腼腆地说,我也想要。拿到爱心盒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惹得全场人开心地大笑。
爱心卡上的祝福让孩子们欢呼起来。
乡镇上的群众听说I DO儿童基金要来,纷纷过来一探究竟。连这位老大爷也不例外。
次桑多吉老师与樊樊的合影。
次桑多吉老师是前年刚刚到这里执教的,他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学的是艺术,但在这里他教的是数学。那张朴实的脸上写满了无奈和坚持,他心疼孩子,他用他有限的能力在帮助着孩子,教育着孩子。
陈璐老师与樊樊的合影。
年轻漂亮的陈璐老师只有20岁,师范学校毕业后就来到了这里,她教孩子们学美术、音乐。但是,这里的条件太艰苦了,连教学的道具都是自己准备的。
雄巴乡初小里还有几位年轻的老师,跟次桑多吉和陈璐老师一样在这里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热爱这片荒凉的土地,他们喜欢这些纯朴的孩子,他们为现实条件的无奈苦恼,但他们也怀揣着梦想,期待有通过一天天地努力,能够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帮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