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遗传基因科普(6)中,我们提到在探索DNA化学结构历史进程中不可遗忘的一位英国女科学家富兰克林(Franklin 1920 –
1958)。她做了什么工作呢?
我们知道,DNA分子是遗传基因的物理载体,弄清楚其空间结构是探索生命遗传现象的关键。但是,DNA分子很小很小,比蚕丝还要细上几万倍(纳米级对象),怎么办?
回顾历史,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Rontgen,1845 –
1923)在1895年发现X-射线(又叫“伦琴”射线),其波长很短,在0.01至10纳米之间。科学家设想利用这种射线来“照射”DNA分子,以便探索其分子结构。这个想虽然很好,但是,由谁来做呢?显然,依靠投票选举是不行的。
富兰克林是个女孩子,出生在英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从小立志长大之后做一名科学家(女孩子想做科学家少见!)。结果呢?她在26岁那年就取得了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有的历史瞬间是很奇妙的,仿佛是老天爷的故意安排。在1951年1月,“鬼使神差”,富兰克林开始“冲击”DNA的化学结构,试图解决DNA的空间结构这个难题。她精心地设计了一种“精准方案”,利用伦琴射线,采用微型照相机,拍摄DNA分子对伦琴射线的干扰衍射图(所谓“抓拍”),分析推断其结构。实际上,在那个时间,做这项工作的只有富兰克林一个人。
历史的真实事实是,沃森与克里克两人从1951年10月开始,直到1953年3月才对外宣布:他们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富兰克林在先,沃森与克里克在后,这是历史事实。
有趣的是,沃森与克里克两人在当时做了一个两米高的DNA结构模型,而在1980年前后,在中国北京中关村大街的圆形广场中心树立起一座三层楼高的DNA结构模型。记得,那时,我每天骑自行车从中国人民大学(宿舍)到北京大学教三楼503教室讲课(或到教研室开会),几乎天天绕着这个DNA模型转,但是,我却看不懂其中的奥妙。DNA的分子结构到底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是双螺旋结构?且听下回分解。
袁萌
此文可随意拷贝 10月2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