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希尔伯特在世界数学家大会提出“23个问题”指引着数学发展的大方向。在这23个问题中,第二个问题是:“to find a
complete and consistent set of axioms for all
mathematics”,意思是说,是否能够用一组完备、协调的数学公理来“穷尽”全部数学?1931年,年仅25岁的奥地利数学家哥德尔(Kurt
Godel,1906.4.28-1978.1.14)给出了完全否定的答案,即所谓的“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这一研究成果使其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哥德尔的名字将永垂史册。哥德尔似乎发现了公理化数学的“边界”,给人类的哲学思想带来巨大的冲击。
正是这位数学天才哥德尔又发现了所谓的“紧致性定理”,即“a set of first
-order sentences has a model if and only if every finite subsers of
it has a model”。根据这一定理,1960年A,Robinson创立了所谓“非标准分析”,他说:“In the fall of
1960 it occurred to me that the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contemporary Mathematical Logic are capable of providing a suitable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fferential and Integral
Calculus by means of infinitely small and infinitely large
numbers”,意思是说,在1960年的秋天,对于我而言,现代数理逻辑的概念与方法提供了一种适当的架构,在其中可以使用无穷小量与完全撒量来构建微积分学。
据此,数学的公理化进程在上世纪中期进入了高潮。对于非标准分析的创立,哥德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There are
good reasons to believe that nonstandard analysis, in some version
or another, will be the analysis of the
future“,意思是说,非标准分析将是未来的(数学)分析。历史似乎顺应了这一数学发展潮流。在1976年,世界著名数理逻辑学家Alfred
Tarski的学生J.
keisler完成了基于Robinson无穷小的《基础微积分》。从此,无穷小又重新返回了现代数学的家园。
现今就是哥德尔所说的”未来“吧?如今,J.
Keisler的《基础微积分》电子版已经传遍全世界,也进入了我国的考研日程表。对此,我们不应该感到大惊小怪,感到很意外。我很羡慕那些考研的学子们,青春年华,精力充沛。只要培养、教育得法,不用那些”烂教材“(内容十分陈旧),在这160多万考生中,我们怎么就不敢去设想一下,这里面也许会出现一个中国的数学家哥德尔?如果我们连想都不敢去想,那么,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我坚信:全世界的孩子都是一样的,既聪敏又天真可爱。只要我们的培养、教育得法,紧跟世界数学公理化发展的潮流,也会培养出我们自己的数学天才哥德尔。明日就是今年考研的日子,在此,我衷心祝愿每个考研学子都能取得好的考试成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