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微软用FAT(文件分配表)专利来阻截Linux。逼急了,狗也会跳墙逃跑的。具体情况怎么样?
上周,Samba开发社区的一位高手Andrew
Tridgell发布了一个补丁,经过了专利专家的严格评审,可以巧妙地避开微软的FAT专利。以前,微软确实没有想到事情竟会是这样的。微软FAT专利要求对文件名长度转换有限制,具体地说,对长文件名如何转化为11个字符长度以内的名称有所限制。不久之前,TomTom为此吃了苦头,只得向微软妥协了事。Tridgell想了一个办法,其实很简单,把一个长文件名转化为11个非法(invalid)字符组成的字符串从而躲过操作系统(被操作系统所忽视),此想法确实很妙也。
当今,互联网移动设备猛上,对Linux的需求强烈。微软FAT专利是只很大的拦路虎。中国人连盗版都不怕,就根本不在乎这只拦路虎了。今天,多亏Andrew
Tridgell先生的补丁,让人们终于松了一口气。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Linux国际社区的无私奉献而浑然不知。
这两天,老外一听说,中国政府虽然推迟绿坝预装,但是,并不放弃网上内容的过滤方针,又开始滴滴咕咕。其实,绿坝问题让各方面都明白了各自想做些什么。所以,Linux滤坝开发项目还是有必要的。Linux滤坝服务器的框架,参照DansGuardian
2.10稳定版,并不很玄乎,其中的字符串过滤确有成效。当然,在用户客户端,WebStrict滤器也很适用。绿坝走的是商业软件路子(图发财),Linux滤坝走的是自由软件路子(图发展)。Linux滤坝的开发,大家都可参与。互联网内容过滤并不(能)限制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了解(比如,通过国外的代理服务器)。没有限制,就没有自由。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自由。当今,年轻人很天真可爱,他们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了。但是,年轻人缺乏很久以前所发生的历史事实的亲身体验,这就是一种天然的缺憾。
今天,我原本想写一点Ubuntu支持“云计算”方面的东西,明天再写吧。有一个问题,请大家事先考虑一下。设想有两台配置完全相同的PC计算机,如何将一台计算机上的正在运行中的应用程序快速地转移到另一台计算机上而不用中止它的运行?这是正确理解云计算的关键之处。运行中的应用程序,如云雾一般地飘移,使其无处不在,即为“云计算”也。有人喜欢鼓吹云计算,但是,不得要领。Ubuntu就把复杂事情搞简单了。把复杂问题弄简单,这才算是真功夫也。
前天,我去中关村发现U盘又涨价了,一块4GB的U盘要60来块钱,比年初涨了1/3。这种涨价波动只是暂时性的,降价才是不变的硬道理。我深信(自启动)U盘产业一定会成功。这里的问题不在于U盘本身能够赚什么钱,而在于U盘是Ubuntu无限扩散的一种优质载体。对于这种内装操作系统的U盘四处扩散现象,私有软件咬牙切齿,但是,却无力阻止,即便是搬出微软的FAT专利。Ubuntu奠基人Mark
Shuttleworth先生认为Windows
7产品虽然不错,就是太贵了。Windows
7,一千元人民币一套,确实是贵了一些,Ubuntu的零价(zero-pricing)优势,由此可见一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