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电涨价抉择:找死还是等死?

(2008-04-29 10:50:47)
标签:

家电

涨价

it

分类: IT报道
   涨与不涨是一场博弈,家电企业该如何抉择?有的企业却选择“撞死”,又意欲何为呢?

 

    从年初至今,家电价格上涨的呼声接连不断,尤其是白电价格上涨趋势明显。但是国内空调巨头海信、科龙日前却对旗下的空调逆势降价,给“涨价之声”一个硬生生的打击。

 

   遭遇“三高”不得不涨?

    今年中国家电业确实面临多重不利因素,尤其表现在“三高”。

    一是人民币升值不断加快,出口利润被压缩。今年前三季度上升4.2个百分点,人民币每升值一个点,出口企业的利润就会下降,从去年底到目前,因人民币升值至少导致家电出口整体利润削减了几个点的利润。预计今年人民币升值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本来不高的家电出口利润将进一步被压缩。

    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随着钢材、塑料、铜、包装纸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家电生产成本加剧。据统计,今年以来家电行业成本平均增长达15%。

    三是人力成本上涨。随着新劳动法的实施,企业人工成本也将有不小幅度的上涨,这进一步增加了空调企业的成本压力。

    另外,还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过家电业出口下滑,而成本又不断上涨。从这些看来,家电酝酿涨价似乎在情理之中,不涨则面临巨大的而生存压力,是在等死。

    而如果涨价呢,还要面对下游强势的家电零售商,以及消费者,能否受到它们的认可呢?会不会是找死呢?

   家电连锁平抑涨价?

    家电厂商在巨大的成本压力之下或许会达成一致,选择涨价来应对成本的危机。但是,今年,家电零售商却“翻脸”了,倒是联手阻击涨价。

    以空调为例,国美、苏宁这两家中国最大的家电零售商不约而同地先后承诺今年空调价格保持不上涨。针对空调成本的上升,他们主要通过大单采购的策略予以缓解,保证消费者购买到手的产品价格不涨反降。

2008年3月12日国美与海尔、美的、海信、松下和三菱等16家空调企业签订了186亿元的空调采购协议。苏宁也不甘落后,也是通过现金采购和大单采购等方式对空调价格进行控制。

    当然,家电连锁巨头站在家电企业的对立面,一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二是为了商家之间的竞争博弈。

    而从这点看来,是不是家电产品就真的不会涨价了呢?其实不然,毕竟生产成本是事实存在的,如果不涨岂不是真的等死了。家电企业主要通过产品升级变相涨价,但幅度可能不会很大;或者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管理成本等“内部消化”方式去解决。

    有人分析认为,涨与不涨的呼声只是一场双簧戏罢了!

 

    找死等死不如撞死?

    涨与不涨是个问题,“找死要比等死强”,有的甚至选择“撞死”,又意欲何为呢?

    在面对高成本的情况下,家电龙头龙头企业拥有技术、品牌、市场规模优势,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和风险转嫁能力,不轻易怕“找死”的。涨有涨的好处,不涨有不涨的利益。不过,多数企业选择了涨。今年3月初在西门子、海尔、博世等品牌带动下,整体白色家电价格上涨。4月份,松下、伊莱克斯等合资品牌再次提价;经过两轮涨价风暴大部分品牌提价5%-10%之间。

    但是,海信科龙却“反其道而行之”,4月27日起在北京市场发动“变频空调普及风暴”,旗下变频空调和普通空调全线降价,平均降幅达15%,最大降幅超过30%。这难道是一种“撞死”行为?事实并非如此,海信科龙的变频空调是产业的升级产品,具有明显的性价比优势。此番行为是为了改变市场份额格局。这必将大乱涨价之风的阵脚,引发的可能是空调价格战的“回潮”。

    而对于那些二三线品牌企业来说,它们没有市场话语权,大品牌不涨,自己先涨,只能是死路一条。大品牌涨了,自己涨与不涨,都难有好处。这些企业可能就在“涨声”中被悄然淘汰出局,家电业实现进一步整合,使大企业做得更大更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