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到底该听谁的
大漠霜天
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成功,都是那个国家教育的成功。任何一个国家教育的成功,都是那个国家高中教育的成功。
任何一个国家的高中教育都是那个国家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那个国家教育的最关键的部分。同样,一个人的高中教育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关键的教育阶段。一个人一生未来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那个人的高中教育阶段而决定的。
为了普通高中教育的更加成功,我国在一些省、市陆续开始了新课程标准的实验。
较之于以前,目前实施的新课程的确有了一些进步;但是也多多少少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某些学科上,还存在着一些脱节或矛盾之处,如:
提出学科教学理论的是一伙人,提出学科教学方法的是一伙人,指导学科教学的是一伙人,考核学科教学的是一伙人,考核学科教师的是一伙人,编写学科教材的是一伙人,编写学科考试大纲的是一伙人,编写学科高考试题的是一伙人……
这些“一伙人”各不相同,彼此之间的主张与实际情况常常存在着严重脱节或矛盾,使得使用新课程教材的高中教师无所适从:“婆婆太多”,且“婆婆”之间还互相矛盾,且每一个“婆婆”的主张听起来似乎都是很有道理的;有的“婆婆”不但是用一些条条框框来约束人,还常常拥有一些行政权力。
自2007年秋季开始,黑龙江省全省的普通高中开始使用“人教版新课标”的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但在2010年的高考中,考试大纲的要求与教材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课程标准实验·2010年版)附录一“文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中的“高中课程标准中建议的诵读篇目”中有“逍遥游”与“离骚”。
但是,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中,《离骚》的课后要求并没有要求“背诵”;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⑤”中,《逍遥游》的课后要求并没有要求“背诵”,并且《逍遥游》不仅不是“精读课文”而是“略读课文”。
笔者并不是说,“略读课文”不能做高考的考试篇目。
笔者只是觉得:教材中的“精读课文”,在高考中没有成为考试的篇目,而“略读课文”却成为了高考的考试篇目;教材没有要求“诵读”的,高考竟然要求考;教材要求“诵读”的,高考竟然不要求考;这多多少少是有一点不一致的。
教师的平时教学是依据教材而进行的,学生也是按照教材的要求而学习的。教材要求“诵读”的,学生也按照要求“诵读”。教材没有要求“诵读”的,学生也常常是很少“诵读”的。
但是,当到了决定学生一生命运的高考的时候,教材与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竟然是脱节的,这多多少少让教师与学生是有一点点惊讶与无奈的!
虽然教材与高考大纲不一致的试题分数并不多,但有的学生竟然因为几分之差而与自己心爱的专业无缘,这多多少少让人有点惋惜!如果责任在学生,那学生当然是没有任何话说的,但责任不在学生呀!可又有哪一个教师或学生敢去或者能够追究教材或考试大纲的责任呢?教师与学生能做的,除了叹气,可能还是叹气!
这虽然是一个很小很小的例子,甚至有点不值得一提,但是也多多少少地说明了:目前我国普通高中的语文教育的确多多少少存在着一点点的问题:高中语文到底该听谁的。
也许,有人说,该听教材的。也许,有人说,该听大纲的。
也许,有人说,谁的都应该听。谁的都应该听,这当然是最好的办法,但不是最佳的办法!
(完成于2010年6月1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