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姜汝祥-
姜汝祥-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343
  • 关注人气:7,46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企业家远比我们懂如何用儒家思想做公司

(2010-05-06 07:57:17)
标签:

良知

天理

儒家

财经

国学

国学的新入口:良知论

---献给正在为自己的企业寻找道德良知的企业家

                                     锡恩咨询 姜汝祥

我这一年来在研究日本丰田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日本企业在承接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主要关注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孔子的《论语》,另一个就是王阳明的“良知”体系。《论语》大家都知道,但王阳明的“良知”体系是什么?为什么日本人如此崇敬王阳明?

最近半年来,我花了很多时间来学习与研究王阳明的“良知”体系,在学习之后,我只想说一句话,那就是,我们终于找到了国学的新入口。

一、新管理国学的入口一:让中国都回归“良心”体系

王阳明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把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说的窗户纸捅破了。这一层窗户纸就叫良知。

儒家文化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揭示了“天人合一”、“人际和谐”的真理。这个真理如何获得?儒家的正宗回答是,修身。但如何修法?遗憾的是,在这一点上后人始终不得要领。加上儒家被皇权利用,就更无法让我们认识到儒家学说的真正价值。

幸运的是,明朝末年出现了一个“离经叛道”的大师王阳明,他开创的“人人皆可为圣贤”的体系,终于把这层窗户纸捅破。

王阳明的“良知”体系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起点,那就是“事物之理”本来就在我们心中,在每个人内心深处。这个“理”就是我们的良知,比如孝敬父母、比如侧隐之心、比如诚信待人。这些“理”就是我们的良知,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如果我们感觉不到,那是因为我们的心被“现时社会”混淆了是非。

按这种逻辑,我们做事只需要凭着“良知(心)”去做即可,因为所有的管理道理,比如公平交易、比如客户价值、比如效率竞争,如此等等道理,都存在于我们心中,都是我们良知的一部分。精英或者领导者并不比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多一点,在良知面前人人平等,人人皆可为圣贤!

有了这一个入口,每个人就被解放出来了!人人都可以奋斗成功,只要你遵循内心的良知之理!

二、新管理国学的入口二:知行合一,意念即是行,做事凭良心

王阳明第二个伟大的地方,在于解决了知行合一的世界难题。

众所周知,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两面性。我们很多贪官在法庭上,讲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我法律观念不强,没有学好法”。仿佛做坏事是因为“知”的不够。同样,我们很多企业的员工或领导在犯错的时候,也会经常说,“对不起,是我不懂。。。。”,仿佛懂了就一定不会错一样。

但大家都清楚,我们中的很多人,做坏事或者做错误的事,并不是因为“知”的不够,而是因为言行不一致,或者叫“知行不合一”。

王阳明一眼就看出了这种说法的虚伪。他说,很多人把懂得道理叫“知”,把实践叫“行”,这种分法,永远也没有“知行合一”的可能。道理很简单,在利益,在名望,在金钱美女面前,有多少人会“明知故犯”?然后又把自己的堕落归结于“知”不够多?!

那如何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呢?王阳明在这里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入口,那就是“意之发动”便是“行”,也就是说,意念一产生,就是“行”了,而那些犯戒的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意念,而不是产生其他意念?答案在于这个意念不是出于“良知”,而是出于“私心杂念”!可见,“坏念头与坏心眼”是“知行合一”的。

所以,解决知行合一的办法很简单,就是错误的意念一发动,就要放到“良知”的心里衡量,这就是所谓的“正(格)心”。心正,意念自然就就正,而意正,行动就自然符合“天地良心”。于是知行便合一了。

“凭良心(知)做事”,有意念,先放到良知(心)中去“格”。心正,意诚,这便是知行合一的真正解决之道。

三、新管理国学的入口三:衣服脱到哪一个程度?良知之心,人皆有之

据说,王阳明的良知学说传播开来之后,有人不服,就想看王阳明的笑话,正好有一天有人在半夜里捉到一个小偷,这些人便把王阳明找来,问他,你看小偷有良知吗?

王阳明很坦然地让小偷脱去外衣,随后又请他说掉内衣,小偷都照办了。当接下去让小偷脱掉裤子时,小偷犹豫说:这恐怕不妥吧。王阳明便对大家说:羞耻之心,人皆有之,这便是小偷的良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碰到坏人,即使我们不站出来见义勇为,但在内心里,我们能够感受到坏人的错,也感受到自己的胆怯,这一切便是人的良知。

同样,我想,任何一个坏人,在内心深处都懂得所做的“坏事之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良知末泯”。

由此看来,我们企业中的任何一个员工,任何一个管理者,哪一个人不是“良知未泯者”?既然如此,管理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那就是让每一个人“凭良知(心)做事”。而如何做到凭良心做事?关键在于“知行合一”---在“意念发动”之时,“对错误的意念正心”!

应当说,王阳明捅破的这一层窗户纸,对今天企业的管理太重要了。比如在执行中我们强调结果,员工有结果良知吗?有责任良知吗?有沟通良知吗?有竞争良知吗?如果说结果、责任、沟通检查、竞争、激励是“理”的话,那么,这些“理”在每个人内心都存在,那就是“良知”。

既然如此,如果员工不做结果,不承担责任,领导者不检查,不沟通,不激励,那么,问题并不是出在不“知”上,良知大家都有,而是出在这样的良知并没有“格”掉错误的“私心杂念”。所以,出路在于把自己交给“天理”,信仰按规律办事的“天理”,王阳明把这一切称之为“扬善抑恶”,或者叫“致良知”!

四、现代王阳明: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

    在研究丰田的时候,有日本专家告诉我,日本最崇拜王阳明的,是被称为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稻盛和夫是大名鼎鼎了,他曾经创立了两家世界五百强,是日本政府首相的顾问,还热心于公益事业。

在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中,到处是王阳明“良知”的影子。比如稻盛和夫说,要判断某件事是不是有道理,不能只看其是不是符合逻辑,还应当看它是不是符合人类的道德标准,要思考其与人类价值的相关程度。

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创立京都半导体公司的第二年,新进来的员工要求公司保证他们将来的收入会增加到一定程度。在当时,公司刚成立,连自己都难保,如何保证新人的收入增长?经过三天三夜的讨论,稻盛和夫与他的合作伙伴,认为员工的要求符合人类价值标准,于是他们不仅答应了员工的要求,而且还把公司的使命做了重大调整:

“京都半导体公司的理念,就是提供给所有员工物质与心灵成长的机会,并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促进社会与全人类的进步。”

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日本楼市出现泡沫的时候,稻盛和夫的公司有很多现金放在银行,连银行都在建议稻盛和夫他们去炒楼,但稻盛和夫客气地告诉银行:“我们还是用传统的方式赚钱,而不用炒地皮来赚钱”。

稻盛和夫有一个人生成功方程式:成功=能力*努力*态度。他解释说,能力与努力都是0-100没有负数,只有态度是-100+100,有负数,一个态度与价值观错误的人,会让他的能力与努力成为社会的负担!

 

业绩的背后是团队,团队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是心态,心态的背后是投资。这是锡恩提倡的业绩定律,我想,到今天我们终于可以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投资什么,一定能够帮助你获得持续的业绩了,那就是投资良知!

什么是良知?一切经营企业的道理本来都在我们内心中,这就是我们的良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