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波导亏损5.9亿—中国手机厂商战略的集体无意识

(2008-05-13 01:55:53)
标签:

波导

战略

手机

财经

  http://www.qttc.edu.cn/yishujie/pingmian/20.JPG

   国内手机厂家日子不好过,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但国产手机的领军人物之一的波导,去年不仅销售额大减,同时亏损达5.9亿元。联想到国内其它手机厂商在业绩上的“集体不作为”,这不禁让我们怀疑,问题也许不是出在业绩本身上,而是出在手机厂家战略层面的集体无意识!

 

以波导为例,波导近10年的发展史,基本上就是一个机会型的增长史。1997年,波导的销售额是四千万左右,03 年首次突破百亿,而到07年却又下滑到45亿,这种过山车式的业绩曲线,基本代表着中国手机厂家的典型发展历程!

 

中国手机的出路何在?当中国成为世界上手机用户第一时,中国的手机制造商却在集体衰退?

 

 

波导十年三步曲:国产手机的辉煌为什么昙花一现?

 

波导的十年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97年到2001年。销售额也从四千万增加20亿,完成了从寻呼到手机的产业转移,应当说,这是一次很自然也是很成功的战略转型,波导抓住了手机国产化趋势,坐上在增长快车道!

 

第二阶段是2002年到2004年,仅用了3年的时间,销售额便从01年的20亿,增长到02年的63亿,03年达到108亿,04102亿,一举登上国内手机大王的宝座,达到了波导发展史上的巅峰!

 

第三个阶段是2005年到现在。05年,波导销售额90亿,但利润却巨亏4.7亿,下跌的速度之快,创下一个小小的纪录。06年勉强赢利,但2007年又再度巨亏。

 

这三个阶段在国产手机的历程中,是有典型意义的,波导的第一阶段,是国产手机的崛起阶段,在这一阶段,跨国公司的巨头开始对手机的产业链做战略调整,他们意识到,他们不可能把手机的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同时占领,于是他们决定出让低端市场。

 

国产手机抓住了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波导、海尔、TCL、夏新、东信等等,基本上是在一夜之间崛起。波导的第二阶段就是国内厂家的黄金时代,通过产品的外形设计、快速的产品款式更新与低价,国产手机实现了发展的顶峰。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国内的一些厂商甚至开始兼并一些跨国公司的手机业务,如波导与法国萨基姆的合作,TCL兼并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等。

 

但中国手机的胜利没有持续多久,跨国公司就开始反攻了,这一阶段是从05年开始的,他们通过大打拍照功能与娱乐功能,实现了所谓的技术领先,典型的是索尼爱立信与诺基亚的音乐手机。事实上,这一场战斗国内厂商是完全可以打赢的,拍照功能,音乐功能的技术,不是跨国公司的专利,国内的手机厂商一样可以买到。那么为什么国内手机落后了呢?

 

也就是说,只要跨国公司稍微一打技术牌,赋予产品以技术价值时,国内的厂商失去冲锋的能力,而当黑手机也大量入市,抢占低价手机市场,国产手机的全线衰退就来临了!

 

国产手机的失败,本质上不是产品的失败,而是战略上的集体无意识!

 

我们先看看国内手机制造商对黑手机是如何反击的吧。

 

06年初开始,一些通过在外观上对热门品牌机进行模仿的无牌照手机,俗称“黑手机”大量出现在市场上,其模仿能力之强,连行业人士都难辩真伪。没过多久,从模仿中快速积累经验的黑手机厂家甚至开始了“自主研发”,概念的推陈出新、花样百出、大屏、手写、电视等概念全部完美的融入到他们生产的手机当中。

 

在这种环境下,国内厂商如何反击呢?他们的反击措施是学习“商务通”恒基伟业的电视直销!他们开始利用电视媒介,做超级促销员反复轰炸,用各种缺乏事实支撑的“新概念”“新功能”,迷惑甚至欺骗消费者。

 

“波导售股夏新卖楼 国产手机巨头割腕求存”这是业界对目前手机巨头的感叹。昔日手机市场上的龙头,如今竟沦落到出售股权、变卖房产的境地,为什么?

 

原因在于国内手巨头们在战略上的迷失!记得有一句话,讲的是 “优秀往往是卓越的敌人”,“成功往往是更成功的障碍”。手机厂家们只知道抓住机会,永远去抢占“第一桶金”,这样做,时机对的时候,当然会大赚,但大赚之后又如何?今天的成功就是明天的坟墓。

 

比如波导当年最自豪的是它的销售网,但今天波导减亏的重要内容之一,19998月波导开始建立自营渠道,随后迅速在全国建立28家分公司和300多个办事处,销售触角一直延伸到县、乡镇级经销商,全国分销商达16000余个,上万个零售点。这种模式在给波导带来辉煌的同时,也为现在波导接二连三的亏损埋下伏笔,传统而庞大的手机渠道已经从原有的优势资源变成了累赘。新产品无法占领市场,很大原因就在于其庞大渠道的存货无法处置!

 

更可怕的,在广泛的造车热掀起的时候,2004年波导也在汽车行业转了一圈,与南汽成立合资公司,但很快又因为双方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毅然选择“出走”。

 

纵观国内手机厂商几年来的节节溃败,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本土企业,国内手机厂商无一例外的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机会上,赌机会,而没有足够的耐心经营产品,品牌与消费者价值,既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又没有对核心能力的打造做足够的投资,结果必然是整体的衰败。

    前,很多手机厂商又把目光对准了 3G,历史的怪圈会不会又重演,我们拭目以待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