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产经/公司 |
分类: 重新想象 颠覆时刻 |
2006年,整个英国购物者的道德食品支出总额为20多亿英镑,而英国的一些商场开始销售一系列由“公平贸易(Fair
trade)组织”认证棉花生产的服装――所谓公平贸易即指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从棉花和其他产品的销售中获得较高的收入。
所以,我想近年来兴起的“道德产品”,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道德产品”,而是消费市场意义的道德产品:消费者在购买环节团结起来,以对抗制造商或销售商的强势或欺诈――由消费者自己建立NGO(非政府组织),由NGO对销售的产品进行认证,然后消费者拒绝非认证产品,或者提倡购买认证产品!
我想,这种结合将会在消费领域掀起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的实质在于销售卖点(sales point)的转移:从此产品的功能价值或者品牌价值,将首先取决于企业在道德层面的立场,取决于你的销售人员在客户价值层面的正义感。用一句大白话来说,那就是,决定竞争胜负的不是武器,而是“人民大众的利益”!
比如现在西方举的“道德牛仔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种牛仔裤设计不新颖,用料也不精,但是它却是在销售一种“正义价值”:首先它告诉你,第一不是污染产品,第二,不是用廉价剥削劳动力,而是给工人足够劳动保障下制造的。当这种牛仔裤上架的时候,其它所有的所谓名牌就发现自己处于一个难堪的处境:你是有若干美好的功能,但你能够回答我们两个问题吗?第一在使用产品中会不会伤害我们的身体?第二在制造过程有没有伤害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
我想,大部分公司都可以在第一点上信誓旦旦,但第二点上就可能难以那么强硬了,这就是为什么目前世界上大部分优秀公司,在发布年报的时候,要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原因。
不过奇怪是的,中国企业中首先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居然是一批垄断企业,比如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中国移动等。这种现象提醒我们,《社会责任报告》本身并不能够真正说明你的责任,欧洲会计专家协会可持续性审核主席拉尔松(Larsson)就指出:“没有经过审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其实就是一种广告!”
所以,道德产品的营销战场不会真正从公司自己的“社会责任报告”中获得,道德产品真正的营销之战,将会在消费者组织主导下展开,比如耐克公司决定在互联网上公布它所有合同制造商的名单,接受社会的监督,而不是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来“道德营销”!
如果耐克公司的做法成为普遍,那么,营销将会发生什么变革?我无法清楚地回答,但我觉得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道德产品”这个词将可能颠覆整个营销的基础:销售将面对的不再是消费者,而是消费者组织。销售的也不单是产品功能价值或品牌价值,而是包括生产过程的“道德”。
从“道德产品”到“道德营销”,孕育着多少新的商机?当基础改变的时候,基础及其基础之上的一切,我觉得,全是挑战,也全是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