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卸重去粘,轻灵远举——读华姿散文集《花满朝圣路》

(2008-03-09 10:54:04)
标签:

评论

分类: 评论、书评
    几句说明:
     这是傅秋涛博士05年为拙著<花满朝圣路>写的一篇评论.当初曾回复傅博士,我会找个地方发表.但至今都没做到.因此深怀歉意.今天在这里贴一下.
卸重去粘,轻灵远举——读华姿散文集《花满朝圣路》
     

卸重去粘,轻灵远举

——读华姿散文集《花满朝圣路》

 

                                                      傅秋涛/文

 

  (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美学专业2005级博士研究生,师从彭富春教授)

 

 

    现代文明给人类的生活开拓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却也引发了人对于外物的过分追求,结果是人在这种追求中久假不归,丧失了对生命本来价值的体验,人变成了种种物质欲望的抽象符号,人生也变得枯燥无味。华姿在其新作《花满朝圣路》中以一种柔若无形的艺术感染力帮助人们走出物欲的困惑,放飞生命的自由,从而也使其创作达到一个穿透生命存在的新的境界。

   

    人在什么时候感觉到真正的快乐?当我们与自然处于最紧密的联系中,亲身感受到四季的轮替,生命的微妙转换时;当一个农民说:“棉花又开了一朵”时,他的快乐就是最纯朴的,也是最真诚的。华姿把这样的快乐放在相对贫穷的背景中,当然不能认为那是对贫穷的颂扬,而是在人与自然具有一定张力的环境中,人们更能善待外物,更能珍惜自己从世界中所能得到的一切,也更能体会到自己的快乐。在书中,华姿说,只有在那种天远地荒的僻静处,在没有受到文明污染的地方,把自己投入到自然的静美中,你才会真正感受到人生的喜悦。如果喜悦与幸福是生活的终极真理,那么一个放羊的孩子,一个田野上的农夫,比之社会上的一切上层人物,也许更能接近它。而这样的生活也就是真,就是善,就是美,体现了人生最高的价值。这确实说中了我们生命中某种本质性的东西。

 

    相反,当我们沉溺于物欲时,生命就僵硬而麻木。在华姿所生活的环境中,人们忙碌些什么呢?“无非是房子、职称、工作、家务,无非是些人生的皮毛。”可是,人们却把这这些皮毛当成是人生的唯一目的,生命的最高价值,为此而忧,为此而烦。当一个欲望得到满足时,新的欲望又接踵而至,再也没有一丝馀闲,可以让人也关心一下生命的内在感受。这是诗人的心所无法容忍的。“物质充满我们的世界,使这个世界像一间密不透风、不见天日的屋子。”“为了那个既定的、唯一的目的地,我们竟然无暇顾及生命途中优美的舞蹈、动听的歌唱。那一路的风光,一路的景致,都像一块粗砺的顽石,被我们匆匆的脚步,踢到了路边。”诗人的敏感,首先喊出了时代的苦闷。

 

    华姿的文字具有诗质,其中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与对生命存在的体验,始终是在诗的境域中实现的,由此而开启了一个艺术审美的新境界。

 

    华姿所开拓的审美视野,首先在于还原事物的本源意义。由于人类的贪婪,无休止地向大自然进行索取,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总以其能满足我们的某一物质欲望为依据,从而建立了事物的世俗意义系统。而华姿的文章则以其美学创造,解构了这个意义系统,还原了事物存在的真实意义。世界的事情本来很简单,大道就直观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只要我们虚心一点,放弃我执,就能有恰当的把握,然而我们总是出于世俗的算计之心去追问事物的意义,明辨事物的是非。“太多的为什么使简单的事物变得复杂,使本来轻松的事情变得沉重。”华姿说,只有回到纯朴的乡村社会,唱着古老的童谣,在简朴原初的生命存在形态中,我们才感觉到生命的实在意义。“好像土地、天空、水、草木、太阳、月亮,以及风和新鲜空气,全都是为了我们才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命“是如此的纯净透明,又如此充盈饱满”。于是,华姿就尽情地歌唱这纯净透明而又丰盈饱满的原初之歌。

 

    对事物本源意义的还原,关键在于是如事物本然而去感受事物,不在生活本身之上、之外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华姿对宁夏固原山区一个放羊的孩子的人生追求提出了不同于流俗的解读,也许最能说明其作品切入生活的视角。放羊是为了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放羊。生命就是一个永恒的循环,而人生的乐趣也就在这种简朴的循环之中。生活于城市中的文明人又能提出什么样的人生真理呢?读书,升官,发财,在同类之上作威作福,其中又有多少肮脏、丑陋和罪恶!忙完这些东西的时候,回首自己的人生,除去那些含耻忍辱、委曲求全之时,那些辛酸和艰难,究竟又有几天欢笑,几何享受?而自己的下一代,也不过是在这条循环的路途上再走一遍而已。这不是说我们都要回到固原山区,而是说,在我们忙碌于世俗事业之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人生本然的简朴形态,重视生命本身的意义。其他一切繁华,皆为虚幻;生不带来,死也不带去。

 

    这样的还原同时也使生命变得轻盈,感受更加锐敏,当我们向世界充分地敞开的时候,世界也无限地向我们开放。一棵草,一粒植物的种子,一缕阳光,一丝轻风,一个农夫卑微的收获与喜悦等等日常细微的事物,在世俗意义中有多大的价值呢?可在作者的书中,却充分地敞开了人类在其中安身立命的本体的意义。自然的每一种表达都是唯一的,不可模拟,不可复制的,却是神送给人类最直接的礼物,不须费神就能领会。当我们置身于自然的颜色、形式、声音和气味中时,当我们感受到自然的丰富多彩时,我们也感受到了人生存在的全部丰富性。在这种感受中,我们和神一起分享创造世界的喜悦。华姿在书中就致力于对这种细微之物的创造,处处显示出这种与神同创世界的喜悦。

 

    这大概就是我们古人千百年来所孜孜追求的天人合一的至上境界。华姿在其书中描写自己的感受说:“在无风的午夜,一只白水鸟的哗笑,和鱼出水面的声音,都能丝丝入扣地传入我的梦中。这是因为,我在午夜里时常不是用耳朵,而是用心灵来倾听自然。”按庄子的说法还要深一步,那就是不要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人要彻底地放弃自我偏执,自同于天地,然后才能体会到天地之间的最为美妙的“寂静之音”。华姿正向这个方向迈进,“自然需要安静,人需要安静。”放弃内心的争吵,我们就能邀请仙人下凡,展开人神同在的舞场,也就能体会华姿文字那种天籁之音的妙境。

 

二○○五年十月二十二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