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场热闹纷争背后的权利博弈

(2008-07-10 10:23:10)
标签:

武汉

武大

权利

杂谈

分类: 编辑手记

一场热闹纷争背后的权利博弈

    最近,有关武汉市与武汉大学因校园周边的高架桥建设问题引起的纷争闹得沸沸扬扬。在许多人看来,两个副部级单位如此公开地争论实在有看头,然而,看罢热闹,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隐藏在这场纷争背后的公共管理理念、城市规划理念以及公民权维护问题,这或许是本次事件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
    就事件本身而言,此前工程是如何论证规划、相关单位是如何沟通协调的问题现在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事实证明这个工程一开始就论证不够全面、规划不够科学、沟通不够透明,这才遭遇当前的尴尬。事实上,事前研究不够,事中紧急协调,甚至于事后再来讨论,这是中国许多项目上马之后甚至建成之后依然纷争不断的根本原因。
    当前,城市公共管理,已经不再是政府包办一切的时代。所谓的管理,更多是服务而非发号施令。城市规划的趋势是科学、环保、人性化、透明化。要做到这些,靠部分专家关起门来搞规划,个别部门关起门来搞沟通,靠发公函、讲情面、做思想工作,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武汉市有关部门遭遇的困境,恰恰反映了其管理思路简单、办事方法粗放。
    有人说,这是“一城”与“一域”的较量,是个体与集体的博弈,也有人说“也就武大这样的单位敢和政府叫板”。但我更愿意设想的是,如果不是武大,而是其他“级别”较低的单位甚至只是居民个人,倘若对城市规划有意见,依武汉市相关部门的做法,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诉求是否会被牺牲?住在十米高的高架桥旁,四楼以下居民,将长年难见阳光;四楼以上居民,将长年忍受噪音和灰尘,相信这是任何一个居民都无法接受的事情。因此,把武大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来看待,不如还其基本身份,当作一个普通公民来对待。那么,此次较量,不是集体与个体的博弈,而是政府的公权力与公民私权利的博弈,是政府包办一切的管理思路和公民权需要尊重之间的博弈。政府倘若只是面对武大这样一个“特殊单位”时才放下身段来沟通协调,那么面对普通居民时,政府又将如何作为?
    城市交通确实有改善的需要,这是一个大局。问题是,要看当前的大局,更要看长远的大局。城市规划者们应该考虑,目前的方法在今后多长时间内还有意义?武汉市的不少地方都是建了拆、拆了建、建了又拆,这是否与城市规划只重一时而不重长远有关?从长远看,大学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是城市的“地标”;从现实看,建高架桥不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唯一办法,更不是最好办法。当前国际趋势是拆高架桥而不是建高架桥。那么,城市的管理者们、规划者们是否应该眼光更远一点、气魄再大一点、投资再大方一点?中国的公共财政收入庞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理所当然。
    当然,武汉大学在此次纷争中的一些做法也值得商榷。作为一个副部级的单位,作为一个有数万名学生的知名大学,武大确实有许多资本和砝码。令人遗憾的是,武大在这次纷争中没有表现出一个知名大学应有的智慧和大气,而是凭借其特殊地位向有关部门施压,这种简单的解决方法对此后类似事件的解决没有多少积极意义,对有维权诉求的居民个人更不会提供多少有益借鉴。我们更乐意看到,作为一个有正当权利诉求的法人,武大能否在维权方面给其他公民和法人以有普遍意义的启发。
    本次纷争最终结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但可以预见的是,倘若此次事件能够得以圆满解决,无疑将成为武汉乃至全国城市规划与公民维权的标志性事件。(李 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