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美文拾萃 |
盲目抵制害了谁
薛涌
最近,中国民众抵制欧洲产品的呼声排山倒海。
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对中国的海外市场构成严重挑战。美国今年的大选,从希拉里到奥巴马,都在竞选中不断挑战自由贸易体制,并不停地点中国的名字。欧洲内部不满情绪也很严重,之所以没有行动,是因为各国之间利益不同、意见不统一。但随着对华贸易赤字的加大,共同行动的立场正在形成。
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中国民众成功地抵制了欧洲货,就更加严重地加大了欧盟对华的贸易赤字。抵制欧货一旦成气候,欧盟就会面临日益强大的民众压力,要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采取实质性的贸易保护措施。在这个问题上本来四分五裂的欧盟,就可能团结起来。
这样的贸易战一旦打起来,谁将是最大的受害者呢?当然是中国。
中国向欧美等发达国家输出的,主要是廉价消费品(初级产品)。这些产品,许多是顶着人家的牌子,是接受西方企业的外包。所以,中国人抵制的许多产品,实际上是中国劳动力的产品。西方出口中国的产品,性质完全不同。这种产品有两类:一类是如计算机之类的高档消费品,一类则是生产性的设备、部件(二级产品)。固然,前者可能受到抵制,但是那些进口的先进设备和部件,则很难抵制。比如,一辆国产汽车中,可能就有大量法国的部件,甚至是用法国进口设备生产的。你可以抵制法国车,但怎么抵制用法国设备生产的、带有法国零件的国产车?更有些先进设备,你不抵制人家也不卖,你还不得不进行游说,要求对方政府进行技术出口解禁,何来抵制?
以上说明一个现实: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要依赖国际合作才能发展。中国过去四分之一世纪的发展,靠的是“初级产品”的生产。这种产品要保证质量、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就必须依赖进口的“二级产品”(即设备和关键部件)来生产。在中国还没有发展出替代“二级产品”的能力之时,抵制“二级产品”的进口,只能降低我们产生“初级产品”的能力。如果“初级产品”不能在足够规模的海外市场上竞争、缺乏足够的利润,就将削弱生产这些产品的国内厂家设备投资与更新的动力,最终导致“二级产品”的研究开发不足,使中国在“二级产品”上永远有求于人。
美国建国之初,年轻气盛,和英国一有矛盾就对之采取禁运,以为这样人家才知道尊重自己。没有想到,大英帝国的日子照样过;反而是美国,经济凋敝,弗吉尼亚的烟草离开英国市场后变得一钱不值。历史证明:任何后发国家,与发达国家必须积极寻求沟通而不是设置壁垒才能发展。自工业革命以来,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离开国际贸易体系而保持长期的繁荣。在这个意义上,抵制外国货,实际上就是抵制自由贸易,进而抵制中国的发展。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15期)
后一篇:一场热闹纷争背后的权利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