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山汉墓导游讲解词
各位来宾大家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龟山汉墓陈列馆全体员工欢迎你来龟山汉墓参观游览,接下来由我做讲解,不妥之处还请给予斧正。
“秦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两汉看徐州”,己成为人们共识,“道贯东西,衢通南北,景存山水,史耀古今”是对徐州的真实写照,以“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为代表的汉代三绝为两汉文化遗存不可多得的文化魂宝。
“俯拾皆文化,移步皆历史”是对徐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最好注释,而龟山汉墓又是众多历史遗存中的代表作。
龟山汉墓位于徐州西北约九公里的九里山开发区内龟山西麓。为西汉第六代楚襄王刘注(即位于公元前128年一前116年)夫妻合葬墓。1981年2月由农民开山采石首次发现。1985年文物普查工作中征集了该墓出土的龟钮银印,从而揭开了墓主人身份之迷。
龟山汉墓以山为陵,依山为藏,因山为葬,且全部为人工疏凿而成,是两座并列相通的夫妻合葬墓。其中南为楚襄王刘注墓,北为其夫人之墓。两墓均为横穴崖洞式,墓葬开口处在龟山西麓,呈喇叭状,有南北二墓道。每甬道长56米,高1.78米,宽1.6米。每条甬道由26块重达6~7吨塞石,分上下两层堵塞,且塞石间接缝隙严密。甬道沿中心线开凿误差仅5mm,精度为万分之一, 二甬道水平误差仅8mm,精度七千分之一。甬道夹角仅20秒,底部由内至外呈5%坡度。十五间墓室,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墓葬东西全长83米,南北33米,总面积700米余平方米,且雕凿精细,工程浩大,气势雄伟,为全国目前发现规模最大、打凿最精细的楚王陵墓,实为世界罕见,中华一绝,令人叹为观止。
俗话讲讲的好“百闻不如一见”现在就请随我游览先人留下的文化精华:龟山汉墓,请!
我们现在所处位置是南墓道的入口,墓道是运送棺木的进口,这里原本是露天的,为喇叭口状。为了便于游客参观,我们对其上部进行封顶,建造了这座门厅,除此之外龟山汉墓均保持原貌。
这是龟山汉墓各墓室的平面图。请看,这座汉墓由两条甬道、两条墓道、15间墓室组成。它座东面西,东西全长83米,南北最宽处达33米,总面积700多平方米,容积达2600多立方米。是一座夫妻合葬墓。中间以壶门为界,南十间为刘注墓,北五间为夫人墓。
从这里由此向内便是全长56米的甬道。甬道高1.78米,宽1.06米,56米长的甬道沿中心线开凿的最大误差仅5毫米,精度为万分之一。我们可以从这条红色的激光线看出,墙面是和它形成一条几乎绝对平行线。这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打凿精度最高的一座汉代墓葬甬道。在发掘时,南甬道被26块塞石,分上下两层。每块塞石打凿的都十分精细,接缝严密,上下连接处连一枚硬币也塞不进去。这些塞石每块重6-7吨且不是徐州附近的石质,在古代生产力极为低下,古代先人是怎样将这些条石运来并塞进甬道的,至今仍还是一个不解之谜(塞石堆放在外面,待会出去便可看到)。
现在让我们通过甬道到主墓去看一看。
各位可以摸一下石壁,非常的光滑,这是经过打磨的。大家请看地面两侧都留有排水槽,且室室相通,布局科学严谨,内高外底呈5%坡度,宽深各10厘米,以便排出墓中积水。
这是十五间墓室的第一间,其面积为22.2平方米,墓室的顶部结构,为四角攒尖顶。这是一间马厩,是拴马、养马的地方。大家看到这块石头便是拴马桩,这个水池为饮马池。
这一间是车马室,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车库。由于中国古代陆地交通工具以马车为主,且等级制度森严,楚王刘柱作为一个诸侯王,乘坐的是四匹马拉的车,车内可坐可卧,并且可以调节车内的温度。我们面前的这辆马车是仿造的。在看这间墓室比我们刚才看到的车马室要大得多,与马厩不同的是墓室顶部结构为五坡顶,由于面积较大,为了防止塌方,工匠在掏空四闽时特意在中间留下了一根石柱,以起到支撑作用,我们称之为擎天柱。不要小看这一小的细节,正是这一细节为我国的建筑史写下辉煌的一页。因为,汉代建筑多为土木结构,千年的风火洗礼,所存无一,西方学者则认为中国建筑采用擎天柱结构为向西方学习而得,而中方学者欲辩无据,龟山汉墓的发掘让学者为之一振,不仅我们在汉代建筑就采用了这种结构,对西方早了许多年,特别是为研究中国的建筑史提供了真实而宝贵的佐证。
这一间只有5.91平方米,为四角攒尖顶。它的功能与我们现在的传达室极为相似。这里御手俑和陶马,其陶马身高不过50厘米,但骨骼奇伟,神采飞扬,尤其是对马头的刻划更是惟妙惟肖,既符合真马的解剖比例,又突出了骏马的豪放个性,是国家一级文物。
讲到这大家可能会问:怎么墓室与马有关连?据史书记载“天子不能具纯驷,将相或乘牛车”,就是说皇帝也难能找到毛色一样的四匹马来驾车,文官武将所乘坐的很多还是牛车。说明经过秦末的连年战争,社会经济十分困难。对此刘邦所领导的西汉政权采纳陆贾、萧何的建议,顺应民意,以“无为而治”作为安邦治国的指导思想,实行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社会经济快速恢复。到了墓主人刘注所处的时期,也就是西汉的中期,国家稳定,经济发展,用马代替牛架车已成为富足的标志,以汉武帝为代表的爱马癖好,也造成了当时社会爱马之风的形成。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西汉中期墓葬不仅在与车马有关的墓室的数量明显增加,而且墓葬中频繁出现车俑、马俑也是不足为奇的,这是与西汉早期墓葬有所不同之处。
我们现在来到位置是礼乐器具室,作用和现在的歌舞厅相类似。这一间为两坡式屋顶。在这间墓室里出土了大量翩翩起舞的歌舞俑。
据史料记载,西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丰若有余,柔若无骨”“纤便轻细,举止翩然”,以舞姿轻盈,身轻如燕得到成帝的宠爱并以此而著称于世。由此让人联想起当时歌舞声平的景象。
这间为庖厨室,考古工作者在这里清理出了大量陶盆、陶罐等碎片,由此推断此室为厨室。
而这口水井常年清澈透底,甘甜如露,更为巧妙的是凿墓的工匠们巧夺天工科学利用山隙渗水作为水井的源泉,水井口又与排水道相连,水满后经排水道排出墓外。整个排水系统科学严谨,由东向西、内高外低呈10/1000的坡度,以利水的排出。
同时这里还清理出许多桃、杏、梅等果核,根据这些果核考古工作者又推断出刘注下葬的时间约在8-9月间。
这一间是武器库。出土时并没有发现很多的兵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兵器都是铁制品,早已锈蚀掉了。这两块大塞石来堵塞武器库的。
这一间墓室是15间中最小的一间,仅有4平方米。大家可以从里面的设施看出这是一间厕所。
厕所是人类文明的伴生物,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你看里面有两个盆用于洗手,这里是蹲坑,这个蹲坑后有靠背,下有踏板,右有扶手,非常的讲究,在汉代可以算是高级厕所了。
何谓“厕所”?从字义上看,古代的“厕”,从广,广像屋;从则,则当侧,这可将厕所解释为“设于房子旁边的侧屋”。较早的典籍称“厕”为“清”,或作“溷”、“圊”。《说文》云:“厕,清也。”《释名》云:“溷,为浊;圊,为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厕所又称“偃”,《庄子·庚桑楚》:“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注云:“偃谓屏厕。”看来古人参观居住房屋,必到厕所去检查一番,而厕所还须用屏障掩蔽。
以上释说,大致勾勒出了厕所的最初形状及作用。它显示了春秋战国时期,厕所的建设和使用就已经十分规范。《墨子·旗帜》就曾记述那时的公共厕所:在道外设屏,以30步为周长,一般要垣高12尺以上。
公共厕所发展到了汉代,已需专人管理。《太平广记》卷八《刘安》条记述:刘安成仙,遇仙伯,坐起不恭,语声高亮。于是仙伯的主者奏刘安不敬,应斥遣去,让刘安“谪守都厕三年”。
这虽是神话,但由此可见汉代的城市公共厕所已有一套规矩,而且水平也不低。
由此可见我国先民的文明史渊源流长。
看一看贵族厕所则又是另一番风光。在这方面较为突出的是魏晋时期的数则轶闻。如《世说新语》载:石崇厕,常有十余婢侍列,皆丽服藻饰。置甲煎粉、沉香汁之属,无不毕备。又与新衣箸令出,客多羞不能如厕。
刘寔诣石崇,如厕,见有绛纱帐大床,茵蓐其丽,两婢持锦香囊。寔遽反走,即谓崇曰:“向误入卿室内。”崇曰:“是厕耳。”王敦初尚主,如厕,见漆箱盛干枣,本以塞鼻,王谓厕上亦下果,食遂至尽。
由此可见古代人们对如厕的讲究。
这一间是刘注的前殿,是理政朝拜的地方,相当于中堂。它的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它所处的位置体现出来。它不仅面积最大,为68.91平方米,而且室中的这根石柱正处于南北甬道的中轴线上,高4米,宽1米,是这座陵墓中最大的一根擎天石柱。
请各位随我来参观这间墓室,这间墓室同样处在南北甬道的中轴线上,也是十五间墓室中打凿最精细的一间。在文物普查征集了在此间发现龟钮银印,由此揭开了墓主人真正身份之迷。
可能大家看到西北角的阴影,看上去就像一个古人手拿着一卷书,头微仰,面东而立。西墙上的照片是1997年《汉刘邦》剧组在龟山汉墓拍摄外景时扮演刘邦的演员刘文治仿照着阴影的姿态拍的。阴影可以说给龟山汉墓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为什么阴影出现在棺室?难道是两千多年前的楚王显灵?无疑这又给龟山汉墓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zJCWcNDolOaFjWgxGWZWHIy9wd7FsfGPC7PXs3RXblSSJVicAtFvmickXMiavUfdHlqrjJdpvTAvo3xJdFh5icfu7A/640?wx_fmt=jpeg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我国古代葬制为“前朝后寝”,由此推理其棺室应在下首,而现在的东首,在前朝之后;而刘注却选择西首这一间作为棺室,而不是东首那一间,原因何在?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到对面的那间去看一看。
这间墓室是刘注的原棺室,可是请看顶部的这条大裂隙,这条裂隙是山体的自然断裂,这条裂隙的存在不仅使墓室看起来不美观,而且每逢雨季,雨水渗漏非常严重,为安全考虑,因此刘注的棺室只好移到西首。这间墓室的位置非常好,不仅处在东首上位,位于墓葬的中轴线上,而且它正对龟山海拔的最高点,从这里到峰顶的垂直距离是33米,只可惜多了这条裂缝,刘注最终只能偏安于西室。在发掘时发现大量的汉代瓦砾,由此推断这里过去里面曾装饰过,以掩饰上面裂痕,同时也是没有把棺室放在此处的原故。
大家看到的这道门叫壶门,连接着刘注和他夫人的墓室。汉代的葬制讲究夫妻同墓不同穴,遵循的是灵魂的合葬。也就是说生前夫妻两人分别打凿自己的墓葬,只有夫妻两人都下葬以后,才能把中间的隔墙打通。通过从刘注及刘注夫人墓中清理出的钱币推断出刘注比夫人早下葬三年,也就是说在刘注下葬三年后才将这道门由夫人墓向这边打通,这在当时叫做“开门寻夫”,直至现在北方仍流行夫妻下葬时在二棺上放一木板,谓“仙人过仙桥”。
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一间是刘注夫人的乐舞厅。大家或许注意到了它的顶部结构与刘注墓中的截然不同。屋顶上是拱形的,还有一些突出的小石包。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如果把拱形的屋顶看作天,那一个个小石包不正象征着满天的星斗吗?这仅是猜测,其真实用途又是一个千古之迷。
这一间是刘注夫人的前殿,大家可以看到它的规模远不如刘注那一间,而且打凿也比刘注那边粗糙。而且整个墓室地平也比刘注十五间墓室地平低了许多,也许这是在两千多年前就存在男尊女卑的事实的佐证吧。
请看,这一间是刘注夫人的棺室。大家请看棺木前40厘米,距墙20厘米的这些凹线及凹坑,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为了稳固棺木,这在考古方面来说叫做棺床。这就是推断这一间为棺室的主要依据。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古代先民更注重饮食,这里便是夫人的庖厨室。这里也有一眼水井,供取水之用。这间墓室里最有特色的要数屋内东西两壁上的一对对称的凹槽。关于这对凹槽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它厨房里象征性的壁橱或者碗橱,还有人认为刘注有十间墓室,而夫人仅有五间墓室,所以这两个凹槽是准备继续开凿的墓室未完工的痕迹。
大家看到的这条甬道是北甬道,是运送夫人棺木的通道。龟山汉墓最有特色的要数这南北两条甬道。这两条甬道相距19米,但它们的平行误差仅为1/16000,也就是说,这两条甬道如果沿着这个误差继续向西延伸,它们在2000公里以外才会交汇,几乎成了一对绝对平行线,如何如此精确,令人费解。同时两条甬道地面高低之差也只有8毫米,长短之差仅有2毫米。
让我沿着甬道往前走,这条甬道并排只能走两个人,众多的工匠不可能同时做工。而刘注在位只有13年时间,可想而知他要耗费多大的人力物力来打凿这座地宫。所以龟山汉墓不仅是汉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结晶,也是当时封建贵族奢侈的见证。
众所周知“十墓九盗”,龟山汉墓也在劫难逃。当时的盗墓者就是通过这条北甬道进入这座墓葬的。81年考古工作者进来的时候,这条甬道只有下面一层塞石了,上面的塞石已被盗墓者拖出墓外。考古工作者在北墓道发现了两件不属于刘注所在年代的文物:一件是货泉——王莽篡位时发行的货币;一件是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托蜡烛用的青瓷碟。由此专家推断,这座汉墓至少先后二次被盗,一次为王莽篡朝时期,一次为魏晋南北朝时,并且都是官盗。
这一间是十五间墓室的最后一间——刘注夫人的车马室。在汉代,男女乘车有别,妇女用车车形较小,四周封闭较严,两侧留有垂帐,一般使用一匹或两匹马所拉的车。刘注夫人的身份较高,所以乘坐的是两匹马拉的高级马车,被称为骈车。
这里是北墓道口,当初农民开山采石就是从这里发现了沉睡千年古墓。
在墓中还出土了其它的文物,都陈列在正厅的橱窗里,这就是失而复得的龟纽银印,正是它揭开了墓主人真正身份之迷。
这块塞石是在南甬道出土的,上面刻有四十八个字,依次是:
第百上石
楚古尸王
通于天述
葬棺椁
不布瓦鼎盛器
令群臣以葬
去服毋今玉器
后世贤大夫
幸视此书
目此也心者悲之
这种古拙苍劲的书体是由小篆向隶书演变过程中不同于秦小篆的一种变体,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西汉最早、文字最多的铭文刻石之一,亦是古代书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这段文字意思是说:身为一代楚王,向上天发誓,墓葬中没有放置任何的金银珠宝等值钱的陪葬品,只放置了棺木和尸体,后世贤大夫们,如果有幸看到这段文字,没必要再动我的墓穴了。
是他宣扬西汉早期的薄葬思想,同时标榜自己为政清廉。但通过参观整所墓穴,从墓葬的工程量上看就已经够劳民伤财了。而且早在1971年,在距北甬道5米远的地方发现了刘注的附属墓,由于该墓保存完整,从20平方米的附属墓中就清理出了720多件文物,如果主墓不是数次被盗的话,陪葬品可以说是无法估量的。所以刘注的这48字墓铭正应了我们常讲的那句话“此地无银三百两。”
至于盗墓者如何把塞石拖出来?请大家随我到外面来看一下。这一组塞石就是堵塞北甬道用的。这些塞石是被盗墓者打上牛鼻眼,拴上绳子用人力拖出来的。南甬道的塞石保存的非常完整,当时请了工程兵学院的官兵,使用机械化的吊装设备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清理出来。由此可以得见,刘注墓最初的被盗,必然是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官盗。
为何刘注的墓穴会选择在这一座小山下呢?大家看,龟山的海拔虽只有73.5米,然而“山不在高”,从地理上看,它南面是的九里山,北面又有汴水流过,古代的风水角度来讲,是“枕山卧水,藏风俱气”的风水宝地了,所以刘注夫妇选此做为千古归宿地。
说到刘注为何人?为何能兴建如此规模宏大的墓葬?这里我们还需要追溯一下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徐州的鼎盛莫过于西汉时期的200多年历史。在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封韩信为楚王,同年刘邦担心韩信称王后,拥兵自重,造乱谋反,刘邦就将韩信降为淮阴侯。将这里原属于韩信的封地封给自己的弟弟刘交,也就是第一代楚元王,西汉楚王后传八代,第六代襄王即为此墓主人刘注。西汉初年,诸侯王按当时的制度,可以“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宛如一个独立的国家,因此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营造大型的陵墓。而西汉时期流行厚葬之风,至汉武帝时这种厚葬之风达到顶峰,于是有后人说,在西汉“人君在位,三分天下贡赋,以一分入山陵”,据《史记》记载:“文襄继立,挺世英才”,更进一步证明襄王刘注为政期间绲有作为,且财力物力为打造如此宏大工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天时、地利、人和皆占,所以专家推测龟山汉墓不仅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宏伟精细的汉墓,也可能是唯一的如此宏伟精细的汉墓。
各位来宾,到此我们对龟山汉墓有了基本的了解,让我们转过身看下龟山,它头北尾南,形神兼备,也正是龟山名字的由来。龟自古以来被人们供奉为神圣,代表长寿和财富,大家看就在门口也卧着二只青石大乌龟,当地流行这样一句俗语“摸摸乌龟头,万事不用愁”,借此吉利语带上我对各位的祝福,祝旅途愉快!万事顺意!
我的讲解到此结束,再次感谢您的参观。谢谢!
作者:丁盟(此文创作于1992年龟山汉墓陈列馆)
附:为龟山汉墓宣传创意广告语:
五岳回来不看山,
龟山归来不看墓。
龟山汉墓:
世界罕见,中华一绝。
龟山汉墓是中国的金字塔,世界第九大奇迹。
李鹏总理参观龟山汉墓时,我拟的“龟山汉墓,堪称一绝”被采用,总理亲笔题写,倍感荣幸。
作者:丁盟 为第一任龟山汉墓陈列馆馆长,作为龟山汉墓的保护、开发者,参与了其文物发掘与旅游开发,被评为旅游开发特殊贡献个人,其《我爱龟山》在中国旅游报发表获二等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