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积善之方”(一)

标签:
育儿 |
《了凡四训》“积善之方”(一)
作者/(明)袁了凡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紇(ge),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xiang)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试以往事征之。
解读:《易经》认为,家里里每个人都懂得行善积德,人人都快乐,生活质量高。战国时候,有个姓颜的人将女儿许配给叔梁紇为妻,(叔梁紇是儒学创始人孔子的父亲,也是思想家、教育家。)这是因为颜氏把叔梁紇家里的好事一件一件地悉数总结,推测出叔梁紇的子孙将会兴旺发达。故,古人有“娶错一门妻贻误三代人”,“讨错一苗种败坏九代根”之说,前者指娶妻,后者指嫁汉。说明婚姻不仅影响一个人,而且会影响子孙后代。所以,选择婚姻伴侣,既要了解对方的文化、德行,也许核查对方祖辈的品德、家风。
原文:
杨少师荣,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chi)其愚。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显贵,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bian)之,即今白兔坟也。后生少师,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赴,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解读: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明朝成祖(朱棣)年间的大学士少师杨荣,是福建省建宁(今三明市所辖建宁县)人,其祖上以摆渡为生。有一年当地雨灾山洪爆发,冲毀民房,遇难者和幸存者漂浮河中,有的船家只顾捞取财物,只有杨荣的曾祖和祖一心打捞人,掩埋死者,救护生者,乡里人都嘲笑他们傻得很。杨荣的父亲出生以后,家里开始富裕了。“人在做天在看”,天上的神仙化成道士给杨荣的父亲说,你的祖父和父亲积了大阴德,从你的下一代起要出显贵的人,并指点了安葬杨荣曾祖和祖的吉祥地。杨家依照神仙的堪舆办了。后来杨荣20岁就中了进士,一直做官,皇帝追封其曾祖、祖和父亲为一样的官位。杨荣的后代也十分兴旺,至今还有贤能之士。
原文:
鄞(yin)人杨自惩,初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时县宰严肃,偶挞(ta)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杨跪而宽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bei)理,不由人不怒。”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jin)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宰为之霁颜。
解读:
浙江省鄞县的杨自惩,待人厚道,在县衙做文书,行事刚直不阿。县令严厉,有一次过堂审案子,把一个囚犯拷打得血流满地,县令还是愤怒不止,杨自惩就跪在县令脚下替囚犯求情。县令说:“这个犯人违背伦理道德,坏事恶事做得猖獗,不发怒不行。”杨自惩一边叩头一边说:“当今失道,百姓苦
。大人何不怜悯囚犯的愚昧无知才酿下的大祸,大人的怒火让大人心苦,而囚犯则身苦,也难以改变现实,何苦呢?”县令非常感动,收起了怒气,情绪也缓和了。老子《道德经》提到的“上善若水”,施政者若如水甘居低下,走到人心的深处,从而获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