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缘起贡高我慢

标签:
育儿 |
由字面意思来看,所谓的“烦恼”,就是烦闷苦恼,忧愁苦闷。具体的体现就是心烦意乱,担心惧怕,挂虑牵绊等等,比如看见某个人就感觉气不打一处来,听他说话就烦,看他样子更烦,恼怒来恨不得离他远远的,甚至一辈子都不要看见,这是因人而起的烦恼。还有因事情带来的烦恼,工作上的瓶颈,生活上的痛苦,心乱如麻,心慌气短,寝食难安,最终烦恼出一身的病,心理病,身体病。
“烦恼”这个词语,最先出现在古代的经典里,《坛经般若品》:“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百喻经》:“五阴亦尔,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搒笞众生。”后来被文人墨客引用,(唐)孟浩然《宿天台桐柏观》诗:“愿言解缨绂,从此去烦恼。”(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玄德自没了甘夫人,昼夜烦恼。”
烦恼的根源在于自己的修为不够,贡高我慢、贪嗔痴扎根于心的我执,破坏了自己先天干净圣洁的气场,导致情绪起起伏伏。开言吐语、待人接物缺乏恭敬心、谦卑心、忍辱心和忏悔心。由于自己把自己挂得太高,看得过重,事事时时以自我为中心,吃不得一点点亏,于是对人对事生不起恭敬和敬仰,听不得别人善意的批评。久之,造成人际失和,没有朋友,如同“走一方黑一方的火柴头”。
一个人没有朋友,自然对方也不把你当朋友,还容易被孤立。形单影只的人最容易被空虚、茫然所纠缠,失眠、噩梦、抑郁不请自来,在紊乱的磁场中,心灵和肉体不得欢喜和宁安,什么生命的意义、人生价值问题跟着偏航。纵有满身的不得了的本事,一旦融入不了社会,体现不了自己的社会价值,也是废柴一块,烂泥一团。
没有恶劣的环境,只有恶劣的心境。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学”就是觉悟,就是在觉察中生起智慧得到开悟;“时习之”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去践行觉悟到的理论,而且要不断地去串习;“习”就是修行的是过程。改变自己的习气毛病,要靠不断地、反复地学习,比照学到的知识去审视去忏悔去改过,以恭敬心去营造团结友爱的人际环境。若是到达见到我的心生欢喜、我遇见的皆是贵人的境界,那就是有菩提心的大智慧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