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净静

标签:
育儿 |
标题的三个字“敬、净、静”,分别代表儒释道“三家”修心的三重境界,儒家的恭敬心,释家的洁净心,道家的清净心。
孔子提出“仁、义、礼、智、信,勇、诚、恕,忠、孝、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就是修心,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放逸,“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之以应事物”。敬,即恭敬他人,礼敬他人,哪怕你面对的是乞丐,是小孩,是畜生,甚至那些植物......总之,对一切有情、无情、有形、无形的众生,都要给予尊重。《论语》的“执事敬”,就是讲在做事的时候,只要生起了恭敬心,再难的事,都有解。
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开悟以后,讲经说法49年,旨在引导众生明白因果法则,生起菩提心,“以心传心”向内求,感悟“苦、集、灭、道”四真谛,不要去搞迷信,而要生起“见心明性”的洁净心,让心在当下的痛苦中获得究竟解脱。只有洁“净”内心,真正觉察到万法皆空,善恶皆虚,缘聚则有,缘散则无,才能让我们真正摆脱各种烦恼的纠缠,身心合一,心灵富足,身体健康。
老子的学说是冷静而客观的,“清静无为”、“清静为天下正”、“静生百慧”。道在静中,“道法自然”,万物自遵循道的法则生灭变化,生生不息。“上善若水”,意指做人要如同水一样的安静,才能沉淀下来,才能搞清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来干什么?我到哪里去?去有何干?”。
“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焦灼的心,如同污浊的水,龌龊了自己的心灵和身体。只有先得到了内心的安静,才能真正享受一切外在的福祉。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必定具有“把握当下”的大智慧,可谓“夫唯不争,故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