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李白在宣城的足迹

(2020-09-04 08:06:43)


寻找李白在宣城的足迹

邢少山

 

宣城钟灵毓秀,大江之左,据山为城,枕水为邑,为郡治之所。宣城有“南宣北合” 、“上江人文之盛首” 之称。宣城环城有山,惟敬亭特起于川原广埏,山横峙若屏障,连绵30余里,周长60多公里,连绵峡山、九连、珩琅三山,环绕宛溪、句溪、澄江三水,长蛇、龟山二岭镇锁西南与东北,磨盘山随石坊,团落其中,山势曲折,回环相扣,林壑深幽,响泉淙呜,云烟雾霭,苍松翠柏,被离其表,郁郁葱葱,层城秀市。敬亭山,“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 1200多年前因李白的一首“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的诗使敬亭山名扬天下,后来许多文人墨客,陆绎不绝,登临敬亭山,留下许多珍贵的宝墨。敬亭山终于被后人敬仰与缅怀,以致到了清代,形成一座诗山,被称为“江南诗山”。

在宣城,人们寻找李白的足迹。当每每看到李白由这些足迹幻化出一首首精彩的诗歌,聚成了一个个文学意象,人们终于明白了,敬亭山在中国的诗歌史上的贡献,以至奠定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独特的地位与作用。人们每每来到宣城,看如今的山水、人文、胜迹,再读李白的诗歌,觉得如此地交融、密合、憩意,难怪一些不远千里的人,来宣城朝圣与漠拜,来寻找李白在宣城的足迹。

一、钟情敬亭山

李白(701763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名“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人,生于西城碎叶。五岁随父迁居绵州昌明县,25岁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 )   

李白是在他的晚年来宣城的,他多次往返,七次上敬亭山,并在宣城多地游览,留下一串串珍贵的足迹。天宝十二载(753),李白53岁时,幽州之行后他已清楚地看到了朝庭的昏庸,大乱必起,他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了。早年,他满腹经纶,踌躇满志,仗剑出川,然而严酷的政治现实,使他“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三首》)他看到了自己在政治上己找不到出路,决定离开长安,远走高飞,找一个避乱安身的“桃花源”。恰在此时,他的一位在宣城郡任长史的从弟李昭,去信邀李白来宣城。李昭在信中说:“宣州自古为名邑上郡,星分牛斗,地控荆吴,为天下之心腹,实江南之奥壤。既有山川之胜,又兼海陆之丰。”李昭还特意介绍说:“北望敬亭崛起于川原之中……高人逸士所必仰止而快登也。”李白看到此信,被神奇的敬亭山吸引住了,他心驰神往,很快从梁园南下宣城,在途中他赠诗给从弟李昭说:“相思不可见,太息损朱颜。”(《寄从弟昭》)表露他来宣城迫不及待的心情。于是,他日夜兼程,很快来到了宣城。

来宣城后,李白不顾途中疲劳,马上和宣城太守宇文、从弟李昭登上敬亭山。李白一登上敬亭山,见敬亭山峰俊秀,古木参天,石径环绕,云泉相伴,湖水盈盈,碧波荡漾,他被敬亭山的秀美风光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吟出“合沓牵数峰,奔来镇平楚。中间最高顶,仿佛接天语”(《独坐敬亭山其二》)的诗句,表达了他对敬亭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还在敬亭山写下了歌颂宣城的第一首诗《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我随秋风来,瑶草恐衰歇。中途寡名山,安得弄云月?渡江如昨日,黄叶向人飞。敬亭惬素尚,弭棹流清辉。冰谷明且秀,陵峦抱江城” ,表达他对宣城及敬亭山的热爱。诗人与敬亭山一见钟情,相见恨晚。

李白的前半生,长期在外飘泊。在漂泊中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体会到世态之炎凉,他看到了人民的苦难,从而加深了对百姓的同情,于是产生了对统治者、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天宝十二年(753年),李白离开长安己整整十年了,他的内心充满着矛盾,有时又很孤独,有时也很清醒,但敬亭山的山水让他找到寄托。一天,他独自坐在敬亭山上,只见天际寥廓,无边无垠,天上一群乌高飞远去,渐渐消失在尽头。连蓝天下的一片白云,也不想在头顶上停留,慢慢地飘向远方。眼前,似乎世间的一切生灵、万物都不愿意靠近自已。在这万籁俱寂的敬亭山,诗人感到何等的孤独、寂寞和失意啊。这时,在乌飞云走之后,静悄悄的只剩下诗人与敬亭山了。李白呆呆地看着、端祥着、疑视着这秀美、具有博大胸怀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也似乎深情地地望着李白,此时诗人被感动了,他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慨:“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李白把自已的情感和敬亭山紧紧相联,把自已的命运和敬亭山紧紧相联,敬亭山成了自已唯一的知已、依靠和寄托。似乎深情、钟灵、睿智、俊秀的敬亭山,对李白太重要了,成了他心中的“唯一”。 我们行走在独坐处,静静望着远处,万籁俱寂,此时我真的体会到了相对自由的独处,此时更能放飞自己的心情,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安抚与慰藉,也更能释放出自己的心意与胸怀,所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里夸李白坐得如此专注、传情、睿智,传了“独坐之神” 。李白《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在敬亭山山谷里回响了一千多年,在人们的心中传诵了一千多年。我们也曾在敬亭山头大声呼唤过,对面的山谷上传来一声声清脆宏亮的回声,似乎寻找着李白独自登敬亭山上的感觉。

李白独自一人在敬亭山上游玩,释放胸怀,似乎不止这一次,因为他对敬亭山太热爱,太钟情了。一天,在一个大好的天气里,诗人自已带着酒壶,坐在山上,开怀暢欣,欣赏敬亭山的优美风光,尽情地嬉戏欢笑,这笑声在敬亭山的上空久久回荡,有诗为证:“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携壶酌流霞,骞菊泛寒荣。地远松石古,风扬管弦清。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九日登敬亭山》)

李白在坐敬亭山独坐、独游、还独酌。在一个春草变绿、雛莺新啼的时节,诗人独自一人来到敬亭山,他又独自带着酒,一个人喝酒,他喝着喝着,还劝自已的影子与自己一起喝酒,喝得高兴了,他面对茂密的林子兴奋地唱着歌,从上午一直喝到落日时分, “春草变绿色,新莺有佳音。落日不尽欢,恐为愁所侵。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 (独酌》,下同) 这时是夜晚了,月亮上来了, “清风寻空来,碧松共与吟。手舞石上月,膝横花下琴。过此一壶酒,悠悠非我心。”其间,清风吹来了,松涛与其一起伴奏。花丛中,诗人坐在石上,膝上横放着一架琴,他在月光中双手舞动,纵情地弹琴。悠者,悠者,喝着壶中的酒,诗人多么快乐啊,一切忧愁也没了。饮酒的快慰,独的纵情,此时诗人的心灵与自然邂逅,虹吸鲸饮,在酒的浸润下,李白把自然美景升化到一个纯净、美妙、洒脱的人生境界,他用酒浸泡着敬亭山,润泽着江南的山山水水,天地万物的生命状态,生存状态,在他的笔下成了大美的铁律。独的酣畅,开放的心灵,眼前物化的景物,轻飘如烟,变幻若梦,勃然生机的生活在山水间展示李白隐然、避世、孤傲、放纵山水的人生态度。他用酒在敬亭山泼洒出一片纯净、美丽的锦绣天空,迷漫着诗与酒的芬芳。

对敬亭山,李白太热爱它了,天宝十四年(755年),他干脆把家在安敬亭山,在山间盖起了茅屋,他说:“我家敬亭山,辄继谢公作。”(《游敬亭寄崔侍御》)李白安家敬亭山,开始了他晚年的漫游生活。远遁、避世、孤傲、无助的诗人,安家敬亭山,享受到了家的温馨和安定。如果我们把他游历江南山水比作一个圆的话,那么他是以敬亭山为圆心的。此后,他盘桓于金陵、当涂、南陵、泾县、青阳、秋浦之间,几乎游遍了皖南的山山水水。

二、踏迹谢守

李白来宣城后,了解到了谢脁在宣城的政绩与诗文,这位“天子呼来不上船” 的李白,对谢脁推崇倍至,崇敬万分,他沿着谢脁的足迹,游遍了宣城的三山(敬亭山、陵阳山、响山)、三水(宛溪、句溪、清溪),三桥(济川桥、凤凰桥、镇宁桥)、三亭(谢公亭、崔八丈亭、西侯亭) 

在宣城人们为纪念谢脁而建的 “谢公亭”位于城北三汊河渡口。李白来到这里,缅怀谢脁,抒发崇敬之情,“谢公离别去,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谢公亭》下同)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另一个为缅怀谢脁而建的谢脁楼,它于“高斋” 旧址修建。此楼后来成为文人雅士欢聚之地。李白不止一次登上此楼,曾写下《高斋视事》《高斋闲望》《后斋回望》《秋登谢脁北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多篇诗作。一个深秋的傍晚,李白来到谢脁当年“披衣就清盥,凭杆方秉笔”的谢朓楼,此时秋风飒飒,李白满怀惆怅,怀念起此楼昔日的主人来,李白心潮澎湃,感叹道:“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山晚望晴空。”(《秋登谢脁北楼》)想当年,就是这广大的宇宙,都不能容得下如此美丽的景色,刚正不阿的“谢宣城”在南齐争权夺势的复杂斗争中受到排挤,死于非命,与此情此景多么相似。李白在谢脁楼还发出这样的感慨:“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同上)人生聚散之不定,而今秋风又复,送雁南归,李白以愁不忘,如抽刀断水,举杯销愁。临眺高楼,李白曾想,何不尽醉沉酣,散发弃世,隐归故里啊。李白想到自己的命运、遭遇与谢朓相似,虽隔古今,却心灵相通,这给了诗人多少情愫、启迪和灵感,勃发出自己的诗歌和人生,与谢朓遥远的对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也成了千古名句。

谢脁在宣城也曾游过宛溪、句溪、清溪,李白与友人经常在这些溪流中泛舟,饮酒赋诗。天宝十二载(753年)的一个夜晚,微风吹拂,月光如冼,李白和宇文太守及崔侍御荡舟在宛溪河上,水面平静如镜,月儿像圆润的脸庞,李白吟出 “或弄宛溪月,虚舟信洄沿”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谢》)的诗句。谢脁曾写下“兴以暮秋月,清霜落素枝。鱼鸟余方玩,缨緌君自縻” (《将游湘水寻赠句溪》)的诗句。李白给宛溪馆题名:“吾怜宛溪好,百尺照心明。何谢新安水,千寻见底凊。”(《题宛溪馆赠》)李白还经常与朋友去清溪游玩,他赞美“清溪胜桐庐,水木有佳色。”(《宣城清溪》)他有时夜游清溪,半夜听笛声, “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清溪半夜闻笛》)他借清溪的水,洗涤自己的心灵,“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清溪行》)

谢脁登城南响山有“凌崖心千仭,寻溪将万转”(《 游山》)的诗句,李白也寻迹而去,他登上响山,往下俯瞰,觉得真是快乐之极,他叹道: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九日登响山》)他认为,陶渊明写了《归去来》,表明不追逐俗世的高志。因为没有酒喝了,所以就到州牧那里去喝酒。于是就想象着和陶渊明一起一边观赏菊花一边饮酒。他想,我此时的心情不好,白白辜负了重阳佳节。能得到“题舆”这样的待遇是怎样的俊杰才能有的啊!我自认为自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就想干脆隐居在城南算了。在山上建一座小房子,下面可以看到宛溪。整日可以听到笛声、琴声,这是多么自在啊。我以为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能有这样的享受,我多快乐啊。

李白对谢脁一往深情,无限祟拜与眷恋。李白踏着谢脁在宣城足迹,寄情于宣城的山水,暂时忘却了人生的苦痛,他愤懑的情感得到了宣泄。

三、看重友情

友情是抚慰心灵创伤的鸡汤; 友情是滋润伤口的良药。孤独、寂寞、愤懑的李白更需要友谊的滋润,使之得以宣泄与弛放。此时,李白对于友情特别珍惜与看重。当他安家敬亭山后,打听到山上灵源寺住持浚公,也是来自蜀地,他立即去拜访这位同乡。他一见浚公,见他眉清目秀,身材高大,一表人材,形同司马相如。真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他们都是漂泊之人,是故乡的情谊一下子拉近了他们的距离,李白感到格外亲切,两人一见如故,有多少叙不完的话语。浚公弹得一手好琴,他的琴声“客心冼流水,遗响入霜钟。”(《听蜀僧浚弹琴》)李白不但去寺里拜访浚公,还经常邀至家中,请他弹琴。“竹僧抱缘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同上》)

李白把朋友视为知己,恋恋不舍。天宝十二载(753),他的朋友宣州司户崔昆季就要去金陵就职了,临行前,李白选择了一个夜晚,李白为他在船中把酒饯行。此吋,微风吹拂,月光如冼,他们在船中把盏饮酒。他俩从彷晚开始喝酒,俩人整整喝了一个夜。“二崔向金陵,安得不尽觞”( (《送崔氏季昆季之金陵》),)刚开始喝酒时,还点着蜡烛,喝着喝着,焟烛太了,天已亮了,“主人出美酒,灭烛延清光。”清晨,船就要开了,“水客弄归棹,云帆卷轻霜。”这时,敬亭山凹中升腾起薄薄着的水雾,将整个山笼罩,清风吹拂着李白的衣衫,他多么依依不舍啊,“思君无岁月,西笑阻河梁。”(同上)。船到底开了,渐渐远去,人虽走了,但友谊长存存“硖石入水花,碧流日更长”。李白和宣州司户崔昆季的友谊,如君子之交,谓水之淡; 水映欢音,酒渡愁肠。

对于朋友,李白的感情是真诚的,在泾县泾县桃花潭曾发生过这样的故事。袁枚的《随园诗话》里记载着李白去桃花潭是被汪伦诓骗去的。当时,汪伦给李白修书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这封信挑动了李白的神经,李白接到此信后心想: “我走了这么多地方,哪有十里桃花,哪有万家酒店,太好了,太好了!”于是他匆匆忙忙从太平出发,经三门六刺、过涩滩、渡九里潭、罗浮潭,最后来到桃花潭。到了这里一看,哪有十里桃花者,此不过是十里外潭水名也; 哪有万家酒店,此不过开主人姓万而已。此时,他知道自己被诓骗了,然而主人那么热情,杀猪宰羊,好酒好肉,整天小心翼翼陪着。他转念一想,人家不过是想叫你来玩玩而已,不这样写你又怎么会来呢?一个人多少要有点的雅量与包融精神。但为了表示自己明白这件事,他又要剩机阐明自己的观点,所以,他特意走访了此事情背后还的军师万钜,给万钜写了一首诗叫《访万钜公》:“汪伦说话甚奢华,命子提壶问酒赊。七里那寻八里店,孤村唯有一桃花。漫行陌上崎岖路,遥望扶风豪士家。曾到街头无酒卖,万村渡口实堪嗟。”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汪伦说话有些夸张,我叫人提壶去打酒,走了七八里找不到酒店,一个孤零零村庄有一棵桃花树。在崎岖的路上行走,远望豪迈之士的人家。曾经到街头却无酒卖,万村渡口也不咱样。这样说等于说出自己的抱怨与大度了。在桃花潭住了几日,吃过,喝过,玩过,给题了词,据说写了七首诗,自己该走了。临走时,当然还要带点土特产。估计那时汀溪兰香还未研制出来,于是就送实用品吧,名马八匹、官锦十缎。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另转场子了。李白刚走,大家总觉得有点对不住他,大家又给李白追加一个机场隆重欢送仪式。汪伦急急忙忙领着大家,气喘吁吁地追至岸边,按照当地最隆重颇具特色的欢送方式踏歌相送。李白在船头一看,岸边来了那么多人,手舞足蹈,歌声飞扬,李白内心激动了,他想,通过这几天你来我往,气话也说了,两边都摆平了,怎么又多出这个场面。这时候他真正认识到,这班人不是在忽悠他、他,而是真心实意请他来玩玩、叙叙,这时他诗意勃发,于是赖景而歌,口占一绝: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诗为情而发 这首为友情写的千古诗篇就这样为友情诞生了。你想,李白在桃花潭是动了情的,他对友情多么看重。今日我们游桃花潭,在踏歌阁里,人们并把李白《访万钜公》的诗嵌在墙上,公布于众,人们从这里看出李白的智慧与大度。我们来到桃花潭,桃花潭畔桃花映水夾岸,一派诗情画意,惠雨芳菲,锦绣丹霞,老少结伴,游人如织。人们情醉天地间,寄诗魂于深潭,蕴形象于青莲。这里是国家4A景区,山水酒店、宾馆、农家乐,应有尽有了。

李白对友情的重视,还有一首在宣城别士桥写的《送友人》诗。一天,一位朋友要走了,,他忙赶去送别。古时宣城的镇宁桥(后改别士桥) 是送别朋友的地方。这次,他又来到这里,在这青山横着的北郭、白水绕着东城的桥上,桥上下的孤舟载着远征的友人像蓬草要随风飞去了,“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为别,孤蓬万里征。”(《送友人》,下同)此时,天空中出现一片白云,李白感触更深。不管主人怎么留恋,客人还是要走了。这时,李白挥着手,心里同样是不愿朋友离去,“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他说我们这就像那两匹马好马不愿脱离同伴一样,临别时嘶叫长鸣着啊。这首送别诗,与李白写下绝句《赠汪伦》,与此堪称友情双绝”。

李白的朋友不仅有达官贵人,如宣城太守宇文,宣城县令崔钦、司户参军崔文兄弟、宣州太守赵悦等,还有平民百姓如纪叟等。唐上元二年(761年)李白61岁,经历安史之乱煎熬的年愈花甲的诗人李白自送宗夫人上庐山,第七次来宣城。这次接待他不是昔日的热情好客的太守宇文、从弟李昭了,而是新任刺史季广琛。新刺史对于落魄的李白情愫冷漠,使李白感到世态的炎凉。这时孤独的李白,重返敬亭山,又想起昔日的好友纪叟。自称“酒中仙” 的李白,与城北纪叟有着深厚的友情,经常到他家沽酒。纪叟“礼贤士,常饮李白以酒,了无吝啬。”这次,李白拖着瘦骨嶙峋的病体,行走在北门窄窄的街道上,街面上客栈、米行、典当、作坊,一路重现在他的眼前。他再次找到酒肆的门口,“老春酒”的幡旗迎风招展,酒馆仍然宾客满座,当他打听纪叟时,伙计告诉他:“纪老头去年己过世了,葬在敬亭山下。”昔日,是纪叟的酒,让诗人留下情谊绵绵的芬芳; 今日,纪叟的魂魄,让李白感到无比的凄凉。李白悲痛欲绝, 来到纪叟的坟前呼唤着:“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哭宣城善酿纪叟》))叟与李白因酒有如此不了的情缘。一个是酿酒老板,一个是沽酒常客,然而老板有商人的诚信和慷慨,常客有自己的坚信和推崇。商人的大气和诗人的秀气在山水之城氤氲,酿造出浓郁、真挚的友情。

李白在宣城有一位朋友叫蒋征华。唐上元二年(761年)李白来到宣城,听说想好友蒋征华已故,他异常悲痛。想当年李白与蒋征华来往甚密,相交如故。蒋征华优于文辞,他曾邀李白在敬亭山相坐,摆几碟小菜,一壶春酒,两人拥翠于山巅,把酒临风,放情山水。想当年,怀酒交欢间,是诗与韵的交响; 推杯换盏前,是情与境的绝唱。此情此景,历历在目。李白找了许久不见。见前面一樵夫,打听蒋征华下落,樵夫告诉他:“蒋征华已死,墓就在前面的山凹中。”李白前去叩拜,诗人看着熟悉的敬亭山,不禁放声痛哭:“敬亭埋玉树,知是蒋征君。独挂延陵剑,千秋在古坟。”(《宣城哭蒋征君华》)李白用司马相如和延陵季子的典故来表达。

不久,李白的生命也嘎然而止,永辞人世,他却把这美好了的友情留在敬亭山,留在宣城友人的心坎里。让我们今天看到游历与美酒背后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一段段美好真挚的友情。

四、咏物寄情

《哭宣城善酿纪叟》是一首友情诗,也是一首吟物诗,这一首诗吟的就是“老春” 酒。当时在唐代,宣城富熟,人文鼎盛,酿酒事业非常发达,光敬亭山下有酿酒作坊一百多家,纪叟作坊是其中之一。“春”,在唐代是对酒的惯称,“老春” 即老酒。而李白是因为酒与纪叟结下的友情。纪叟不仅人好,酒也好,李白曾亲口对从弟李昭云:“余遍觅五湖名酒,唯宣城老春最佳耳!” “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生以酒当歌,当他来到宣城,他就用酒和诗纵情宣城山水,消遣自己的孤愤与寥落,把宣城的诗酒文化推上一个新的高峰。他想用酒和诗消解人生的苦闷,因为这时的李白在国家危亡之时,难伸之愤,倔强桀鹜的雄才大略,空视权贵的铮铮铁骨,酿成了难以复平的孤傲、忧愤、悲怆、痛苦,焦灼……这时的李白,是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终究找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太息悲嘘,终身之痛,最后还是用了“诗” 和“酒”。 一饮解百结,他对酒念念不忘,“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他认为,纪叟即使到了“黄泉里”,还应该“酿老春” ,可见他对“老春” 酒的刻骨铬心与喜爱。我们可以说,在李白的晚年,宣酒酿造了他一生的成熟期,作了最后的落笔、敲定、窖藏,让李白在精神和行为的约束之间形成的一种平衡。如今,我们来到敬亭山下,昔日纪叟酿洒的地方,建起了偌大的宣酒集团公司。宣酒集团,辟一方圣地,独树高崇,秉承纪叟之善酿,独享造化之神工。“老春”酿成新春,承千古之品牌,共襄大业,突飞猛进,焕为国为民之操,圆兴国兴邦之梦。

李白对于宣城的物产是热爱的,他也是非常敏感的。暮春的敬亭山正是杜鹃花盛开的时期,我们来到敬亭山,沿着山道缓行,满目的映山红迎面撞来,像一束束巨大的火把,又像一堆堆燃烧正旺的篝火,这春天的映山红,在微风中抖动着浓郁的芳香。至德元年(756),李白56岁,由从华山南下第五次来宣城,当年诗人也是踏着这山道,杜鹃花轻轻飘落在他的脚下,缠绵而又苍茫,绮丽而又深沉,温柔而又凝重。然而,这时的李白已是迟暮之年,他被朝廷判流放夜郎,遇赦归来后,不久又染了病,心力交瘁,他写下《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等诗,叙述避乱的痛苦。现在,他忽然看到这““鮮紅滴滴映霞明”,“霞红凝艳数千枝” 的杜鹃花,反倒激起了他的心思。李白本想功成名就后荣归故里,谁料今日功业无成,险遭杀头的危险,“一声杜宇啼春风,明朝緋挂千山丛”他有何面目见蜀中父老呢?他想起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节,他是多么的欢欣,自已踌躇满志。今天,看到了杜鹃花开,子规鸟就开始啼了。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到了暮春,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家乡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杜鹃花开、子规悲啼使诗人,肝肠痛断。宣城这斑斓的杜鹃花开,让李白心潮如涌,浮想联翩。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浓浓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还见杜鹃花》)的诗句喷薄而出。高健、雄浑,豪放而固守的敬亭山,以它博大的胸怀收藏着冬天所有的雨雪,收藏李白所有的悲愤与不幸,而这鲜艳的杜鹃花它抚慰着颠簸、疲惫、心情伤痛的大诗人。

李白因安家敬亭山,又顺着谢守的足迹到处游览,他对宣城风土、人情、物产也惭惭有所了解,并以此写物寄情。李白在宣城踏几乎走遍了各个角落。一天,他来到一峰之巅,见一块奇石,形如枯橛,而四周却云雾缭绕,好像那些烟云都从这石石根生成出来的。这时,他又想起神州满目疮痍,风雨飘摇,于是在石上题写下“云根” 两字,表达他对时势的看法。清人詹作楫来敬亭山,寻找李白的足迹,见到此景,写下了李白题字的经过: “云起山光青,云归山色碧。昔有谪仙人,手镌云根石。风霜练奇字,龙虎守妙迹。”后来,此石不知有所踪,然而前几年有人在北山发草丛中发现一块写有“云石” 枯石,在宣城一时引起了不少议论。

宣城如今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早在唐代,宣城就产宣笔、宣砚等,李白在《草书行歌》同时提到了宣笔与宣砚。“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这是说,小小少年,小小和尚,名号怀素。你的草书堪称风格迥异,独步天下。你用掉的墨水之多,简直就可以养北冰洋的鲸鱼。你用了那么多兔毫笔,难怪中山的兔子都被杀光了。八九月这里天气正凉爽。酒徒诗人,高堂满座。地上放着几箱白布和纸笺,都是别人请你书写的。桌子上摆放着宣州的石砚,放射着墨水的黑又亮的光芒。我的小师傅喝醉以后就在绳床上小眯一会 。突然起身,须臾之间就横扫了几千张字。此诗是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的形态,如骤雨旋风,纵横恣肆,给人以龙腾虎跃,奔蛇走马的艺术享受。“草书天下称独步”, 而怀素书法用的却是宣笔与宣砚。“笔锋杀尽中山兔” 写的是宣笔,“宣州石砚墨色光” 写的是宣砚。宣笔的由来,韩愈《毛颖传》曰:相传秦始皇时,将军蒙恬南伐楚之中山(泾县一带),始以兔毫竹管为笔,书契兴旺。时称“秦笔”。至九年(809)隋开皇,改宛陵为宣城,“秦笔”亦改称为“宣笔” 。宣笔,独胜天下,历久不殇。缘宣笔选料精细,唐代诗人白居易《紫毫笔诗》云:“江商石上有老兔,吃刘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新中国成立后,老艺人凤元龙带头组织十几名制笔艺人,组建宣笔生产合作社,让宣笔重放光茫。现在我们在宣州区的溪口镇看到有张苏笔庄,仍生产宣笔。当今,宣笔,除供应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书画店和二十多个省市外,每年还有大宗出口,还远销日本、东南亚、欧、美各国市场。宣砚,发端于东晋,兴盛于唐宋。宋代高似孙《砚笺》及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均有宣砚记载。明代《墨光歌》曰: “空斋清昼陈帘里,新水才添白玉洗,宣州石砚雪洒残,翰走烟云儿卤起。”相传,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家葛洪是宣砚制作始祖。旌德黄太海先生取龙潭之石,聚良匠陶莹,敲千古之砚韵,制宣砚而出世横空。黄太海,一个普通企业家,天生睿智,砚田柔情藏侠骨,续弛宗风。绵绣云霓中国梦,誓将片石补苍穹。2014619,“中国宣砚之乡”授牌仪式举行;59,旌德县被授予 “中国宣砚之乡” 。异哉春色别,重见旧花荣; 缺月再重圆,花技色更浓。 “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宣城”终因宣砚复出而实至名归。

一首诗,一种描述,串着自己对事物的认知与情感,现显着这个事物的特质,把脉通机理,鼎新雕塑形,矫情风物动,李白的这些咏物诗蕴藏他对宣城的熟知与了解,散发着浓郁的乡情文化,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宣城传远韵,千载谁此响?”谢脁发其藻,李白扬其晖。如今,我们寻找李白在宣城的岁月里,李白最后的十年岁月,七上敬亭山,游遍宣城的山山水水。我们发现,李白写宣城的诗歌就有82首,而李白一生的作诗只900首,占他诗歌的将近十分之一。这些诗就写尽了他最后的年月、心血、历程与情感,这在我国诗歌史是一个奇迹,这些都是宣城人民的文化的宝贵财富。现在读起来,它虽经千百年的浸润,仍然光彩夺目,熠熠生辉,我国诗坛上的明珠。李白的这些山水诗,是继谢灵运之后中国山水诗发展史上的最高成就。如今,这些诗 “活”在人们的心里,它与宣城的山水、人文、历史交融密合,让人们对宣城凝聚起最突出的文学记忆,成了宣城的文化符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