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璨烂的诗酒文化


宣城,璨烂的诗酒文化
中国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也是一个赋诗、吟诗的国家。酒与诗好像是一对孪生兄妹,“斗酒诗百篇”,酒产生了,诗便来了。从此,酒与诗便结下了不解之缘,相从相随,共同发展。“宣城自古诗人地,敬亭原本酒醪乡” ,考察宣城的历史,正是在这种上诗与酒的结合上,闪耀着宣城璨烂的诗酒文化。
宣城历史悠久,“《禹贡》扬州之域,战国属楚地,秦曰鄣,西汉置郡,古为宛陵。”(宋·章岷《绮霞阁记》)历代郡、州、府城,相沿二千载。而宣酒文化起源很早。根据现存的资料证明,南齐建武二年(公元495年),谢朓就任宣城太守,他在陵阳峰筑“高斋”,“视事高斋,吟啸自若,饮酒赋诗。谢朓当时就开始饮酒赋诗,在《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里他写了“去矣亏滞淫,怀哉罢欢宴” 对酒的特独感受。谢朓在这里借酒之烈性,抒壮志之怀抱; 凭酒之永性,展奋发之遐翩。当时他远离家乡,在江南水乡的客栈里还写过一首爱情诗《怀故人》,他说:“望望忽超远,何由见所思。行行未千里,山川己间之诗”。以此怀念自己的心上人。而此时他的恋人却不在身边,诗人想,如果“故人”在,应是手牵着手,然后是“饮酒赋诗”了。在这位太守看来,这是怎样一种美好的人生境界与独特的享受啊。这首诗,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它沉淀着深深的爱情与浓浓的眷恋。
“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生以酒当歌,当他来到宣城,他就用酒和诗纵情宣城山水,消遣自己的孤愤与寥落,把宣城的诗酒文化推上一个高峰。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成了千古名句。他想用酒和诗消解人生的苦闷,因为这时的李白在国家危亡之时,难伸之愤,倔强桀鹜的雄才大略,空视权贵的铮铮铁骨,酿成了难以复平的孤傲、忧愤、悲怆、痛苦,焦灼……这时的李白,是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终究找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太息悲嘘,终身之痛,他思来想去,最后还是用了“诗” 和“酒”。 一饮解白结,吟诗味更长。李白七次来宣城。而当李白一踏上宣城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就与“宣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宣城留下82首诗作,而写酒的就有25首之多,足以反映宣酒对他的浸润。“故交竟谁在,独有崔亭伯。重阳不相知,载酒任所适。”(《宣州九日闻崔侍御与宇文太守游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合寄崔侍御》)不过,此“酒” 不是彼“酒” 了,酒让他形而下的生存和形而上的推进,让他走上了一个新的高坡,让一部跌宕起伏、旷古无双的人生传奇续写螺旋。“情人道来竟不来,何人共醉新半酒。”(《春日独坐寄郑明府》)据史书载:大唐天宝年间,宣城盛烧酿之风,大小作坊100余家,其中以纪叟名盛。纪叟,名春,字东轩,敬亭山气候宜人,雨水充沛,更喜虎窥泉是酿酒最佳水源,由此便定住在敬亭山脚下,开起了酿酒作坊,并将酒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老春酒”。 此酒为李白所钟爱。每次饮“者春”,纪叟“能礼李白饮酒,了无吝啬。”(《宣城县志》)后来李白来来寻纪叟,叟老已去黄泉里,李白痛心写下《哭宣城善酿纪叟》一诗: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他曾亲口对从弟李昭云:“余遍觅五湖名酒,唯宣城老春最佳耳!”可见李白对宣酒的热爱。综观李白的一生,如果说,没有酒,就没有“诗仙”李白;那么,没有“诗仙”李白,便没有李杜等人创造的唐代诗歌最高成就。诗与酒在中国逐渐演变成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 的民族传统文化,而宣酒酿造了李白诗酒年华的成熟期,作了最后的落笔、敲定、窖藏,我这样说,毫不夸张。因为酒的理想状态,是李白在精神和行为的约束之间形成的一种平衡。他在敬亭山上不但留下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千古绝唱,还留下许多酒的诗句与知音:“扫石待归月,开池涨寒流。酒酣爽益气,为乐不知秋” (《过汪氏别业之一》)“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登敬亭山北二小山余时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在敬亭山,李白用诗周天贯彩,又匝地泽霖。
宣城这块神奇的土地,山川自有形胜,酒惊为天酿; 深情遄飞有影,诗发传逸兴。我们看一看白居易和韩愈便知道。他俩人皆起步于宣城,白居易在宣城不但留下了《南湖早春》、《南湖晚秋》、《红线毯》、《紫毫笔》等美丽诗篇,而且他到了晚年,69岁时任太子少傅时还以酒为媒,还深念宣城,写《郡斋》一诗:“再喜宣城章句动,飞殇遥贺敬亭山” 。此时,他乘酒兴来表达自己宣城对的真挚情谊,和为与宣城兴旺脉搏一起跳动着。白居易对于酒也有特别爱好,说“酒未沾唇名先醉”, 并自号“醉尹”。韩愈也是从宣城起步的。韩愈来宣城 “避地江南,专于就学” ,在宣城生活了7年,度过了少年向青年的过度期,韩愈所居的“昌黎别业”在敬亭山的南麓。他一生中对宣城有诸多回忆,《游城南十六首》就是韩愈晚年对少年时在宣城生活的美好记忆,诗里写了宣城城南揪树﹑把酒、折花枝等生活场面。他把把酒、赛神的事写得生动有趣,蔚为壮观。
我们知道,在中国文学史上,唐诗达到了一个高峰。而在代唐朝,诗人似乎组成了一个方阵,他们一个个端着酒杯,排着长队,来到了宣城。据统计唐代有47位诗人来过宣城,在宣城共留下259首诗作,且与酒有关。有这么多伟大的诗人同时为一个地方留下这么多诗作,绝无仅有,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个奇突的现象。杜牧、刘禹锡、王维、孟浩然、陆龟蒙、许浑、韦应物等大诗人都在宣城留有大量作品。“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朝杜牧的这首《江南春》更是写出宣城酒文化空前的盛况。到了宋朝,人们热情仍然不减,所以,这段时间,黄庭坚、王安石、曾巩、郭祥正等诗人也来宣城,把酒吟诗。例如,黄庭坚的《送舅氏野夫之宣城》、陆龟蒙的《怀宛陵旧游》、许浑的《谢亭送别》、韦应物的《送宣城路录事》、郭祥正的《明叔致酒叠嶂楼》等,这些诗都是写的酒诗作,也给宣城的诗歌带来一片灿烂的天空。宣酒有幸,千杯盛满斯文; 敬亭有缘,九州雅士相逢。宋代的苏轼有缘到绩溪当县令,就在绩溪任上来到宣城,借酒浇愁,写下了《次韵侯宣城题叠嶂楼》一诗,他在诗中说:“小邑来时路,宣城最近邻。楼台百年旧,花竹一番新。登览春深日,凝思病后身”。这一回,苏辙苏喝到醉眼蒙胧,他登上谢朓楼,放目远眺,红日高照,生机盎然,一派欣欣荣,多么美好啊!这时虽“一经寒热攻骸骨,正似兵戈过室庐。柱木支撑终未稳,筋皮收拾久犹疏。”(《病后》) 然而诗人意志并未消沉,这是他思想上的一个飞跃,是其人生终极价值的追求。来到绩溪当县令后,而穷得连酒也没得喝。“笑煞华阳穷县令,床头酒尽只颦眉。”(《次韵江法曹山间小酌》)他清廉与恤民。,我想,“此时无酒更性酒。”这不正是这伟大诗人诗酒文化艺术创作的理想境界么!“醉翁”欧阳修也来宣城,在宣城酒在他眼里,酒就是友谊的种子。你看,他在《挽梅圣俞》、《梅圣俞墓志铭》等诗章里,就是用酒“化作相思泪”。《挽梅圣俞》一诗欧阳修事后追忆他与梅圣俞相识的过程,而感到梅圣俞才华横溢。现在人虽已去,但身影笑貌历历在目,表现了欧阳修对梅圣俞无限哀思,如泣如诉,读了无不感人情怀。载酒酹乾坤,煮酒论英雄。连路经绩溪的岳飞曾专程到华阳拜访御侍大夫胡舜陟家人,留宿于胡氏所建的东麓书院,一路看到的是田家乐事锦绣香,呼童多酿酒成缸。临别之际,为感谢胡氏家人的盛意款待,岳飞特作首五律《靖康初年过华阳镇宿胡殿中东麓书院与咸公话别》,敬赠胡舜陟父亲胡咸,表示对胡舜陟在朝廷弹劾奸臣秦桧一事的称颂。数百年过去了,胡舜陟为官清正廉明和坚决抗金的民族气节以及与岳飞俩人的友情,“别酒洒行泪,挥戈敢立功”,仍用酒联系在一起,在百姓中流传。
一地诗风形成,千年文化滋润。天涯海畔,饮者知归; 朋酒斯飧,难忘乡愁。我们宣城本土诗人梅尧臣景佑元年(1034)端午节之后,从老家宣城经水路到建德,写下《五律·昭亭潭别弟》“却入舟中饮,无令盏尽迟”,他把心中的激情,全操动在酒中。梅尧臣热爱自己的家乡,喜欢这里的人文。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 5月, 梅尧臣时年五十四岁,他返回故里在宣城丁忧母居丧。在服丧期间,他跑遍了宣城的山山水水,结师交友,对家乡的风物名胜无不咏及,留下不少著名的诗作。“山僧邀我辈,置酒比陶潜”,(《与诸弟及李少府访广教文鉴师》)写广教寺文鉴师邀自已﹑诸弟及李少府到寺内游玩,主人设酒招待,酒成了友谊的见证。梅尧臣的《雪中廖宣城寄酒》: “轻舟泛泛昭亭湾,春雪漫漫昭亭山。寒沙曲渚杳不辨,素鸥翔鹭空中还。宣城太守闵穷旅,双壶贮酝兵吏颁。任从六花壅船户,满酌春色生衰颜。醒时但爱云水好,醉後等与天地闲。”这是写一个大雪天,诗人荡舟昭亭山下的昭亭湾,饮酒赋诗、高谈阔论的诗歌。你看,敬亭山下荡舟,舟中饮酒寄怀。外面大雪纷飞,看不见寒沙与曲渚,只见素鸥与翔鹭在空中飞翔,诗人顿生感慨: “任从六花壅船户,满酌春色生衰颜。”敬亭山下,炽酿良坊,醺饮佳处。在酒的世界中寻找到了一个自信、自尊、自爱、自立的富有独立人格的自我,寻找到了一个不受束缚、不受限制的自由天地,在醉中进入了一个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与宇宙大化同生共死的涅槃境界。
中国的诗词在经过唐宋的鼎盛与繁荣以后,在元、明两朝诗歌却长期遭到冷落,元曲、明清的小说逐步兴盛起来,然而诗歌在宣城仍然盛行,诗酒文化并不衰落。元代贡仲章等人以诗称著一时,明中、末叶,沈氏家族科甲隆盛,沈宠、梅守德为诗坛眉目,沈懋学继之而起,宣城诗人在文坛居一席之地,一些诗人对国家、家乡的热爱,对酒的热情同样不减。你看,沈懋学的《敬亭怀爱登之冯开之》、梅鼎祚的排律《保丰登览怀李白》,以酒作发端,同样写出了诗人心中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在宣城诗歌仍不亚于盛唐,敬亭山昀“吟无虚日” 就出现在清代,江南诗山也是在晚清完成名的。这个现象同样很意味,这与宣城在南宋时出现繁荣一样,形成整体与个别的反差。我们说,宣城清代诗歌仍不亚于盛唐,一个最显明的标志即“宣城梅花遍地开”。宣城诗歌兴盛即自宋初以来,宣城梅氏家族却一直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凌霜傲雪,绽放异彩。直至清初宣城诗派兴起,梅氏后人仍是诗派的中坚力量,其主要代表人物为为梅清、梅文鼎、梅庚和沈泌渚子等结派,成为诗坛之“五兴”。梅文鼎的五律《赠龙潭故友董道生(处士)》、梅清的七绝《重登烟雨亭》、梅庚的《题响山屋壁重》、梅予授的《开元水阁秋眺》等多家梅氏诗词,他们以酒为媒。他们经常结集在宣城吟诗作文,饮酒唱和,又组成了“诗盟”。在这些人的交往中,诗与酒成了友谊的纽带。酒激发了亲朋故友间的欢乐,无不感受到在诗歌的殿堂里,酒曾是诗人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这些文史钩沉中的酒花荡溢、酒香宜人,至今还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在清代施闰章是宣城派的主将,他与宋琬、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查慎行,合称为“清初六家”。施闰章与高咏、梅庚、梅清、梅文鼎、沈泌诸子创立的“宣城体”自建一帜。康熙六年(1667)以裁缺而被罢官。施闰章回到故乡宣城,便一心一意服侍叔父施誉终老。此间,他写下不少歌颂家乡的作品,《敬亭闲云庵侧寻虎窥泉》便是宣酒即用虎窥泉水酿造宣酒的例证。“一泓雪乳涌何年,虎窥石碑事始传。箬帽山前开白社,玉兰花下濯清泉。”施闰章在这里表达了对虎窥泉的赞美与热爱,这种有诗为证的酒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实在不多见。
宣城,如此璨烂的诗酒文化,巧裁云雾供吟料,盛集古今酒飞觞。常擎江淮之魂,永驻徽风之韵。酒作为一中国文化,表现是一种性格,一种态度,寄寓的是一种心境和感慨。在古代文人那里,有酒必有诗,无诗酒不雅,无酒诗不神,酒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诗能增添饮酒的高雅情调。现在,我们通过诗歌去印证宣酒的历史、醇美,使我们忘却了酒气熏天的污浊与不雅。这种对宣酒文化历史探索,整体性的论述,在整个酒文化的研究中是难能可无贵的。现在的安徽宣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位于 “江南诗山”敬亭山南麓,风景秀丽的水阳江西岸,被“一沈二高三祖训”之称的中国白酒专家组成员认定为“小窖绵柔,江南一绝”的品质。宣酒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宣酒古法小窖酿造技艺被列入国家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是“天下何人不识君” 。 酒香渐浓,诗情似昨。美酒甘怡,此心可托。旋倾美酒迎宾客,缥渺浑如天上游。宣酒,敬亭为鉴,千载垂名于青史,万代造福于桑梓。一曲新词酒一杯,千年诗酒翻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