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少山:宣城古十景诗赏析(之五:柏枧飞桥)

邢少山:宣城古十景诗赏析(之五: 柏枧飞桥)
[原诗]:
七绝•柏枧[1]飞桥[2]
万仞崚嶒[3]瞰碧空,两山壁立跨飞虹。
仙人可许乘槎[4]过,疑是鸟填一路通”。
[注释]:
[1] 柏枧: 指宣城的柏枧山,此山位于宣州区境内,离市区约20公里,景区面积达80平方公里,乃黄山余脉,主峰海拔999米,《辞源》称其“溪谷深邃,峰岩回曲,山水秀美,甲于江南”。
[2]飞桥: 指宣城的飞桥。柏枧山溪谷深邃,峰岩回曲。险峻山中,有二峰对峙,飞瀑界道。宋时,依崖跨瀑架 柏枧飞桥 设木桥一座,形如飞虹,气势雄伟,取名“飞桥”。
[3]崚(léng零)嶒(céng曾): 高耸突兀。南朝梁沉约 《钟山诗应西阳王教》:“ 郁律构丹巘,崚嶒起青嶂,势随九疑高,气与三山壮。”
[4]乘槎(chá察): 亦作"乘楂"。典出晋·张华《博物志》卷十。指乘坐竹﹑木筏。后用以比喻奉使。也指登天,有比喻为如朝做官。
[赏析] :
两山壁立跨飞虹
——《七绝•柏枧飞桥》赏析
“柏枧飞桥” 这一景位于宣城市东南70里的柏枧山上。 这是一首七绝诗,仄起入韵式,押“上平一东” 韵,也合新韵“十一庚”。
诗的开头一句“万仞崚嶒瞰碧空”,写柏枧山的高耸、凌俊。柏枧山主峰海拔999米,山峰险峻,乃黄山余脉,峰岩回曲。万仞,古代八尺为仞。万仞,指山峰多而高险,极其险峻。崚嶒,高耸突兀。“瞰碧空”, 俯视着碧空。作者从高度、面貌、姿态写出枧山的高耸,此句省略主语“柏枧山” ,实际上就是柏枧山,为飞桥的出现铺垫。古人曾有吟咏柏枧山的诗曰:“路入瞿硎室,松深古佛家。虹飞惊度壑,雀乳坐啼花。怒瀑冲云断,奔崖憾石斜。茗芽香共摘,帙露啜朝华。”http://s16/mw690/001r8CrCzy7DCkjAzuv7f&690
次句“两山壁立跨飞虹”, 具写柏枧飞桥是怎样的一座桥,它是在二峰对峙的璧岩上搭建起来的。“壁立”, 像墙壁一样陡立,可以想见,这山石何等陡峭!“飞虹”, 是指桥了,这里把桥比作飞虹。
第三句“仙人可许乘槎过”, 这一句是想像仙人是怎么过桥的情景。“可许”,可以准许。“乘槎”, 这里指登天去。这句是说,怎么高耸、险峻的天桥,人是不可能走的,只有神仙登天才能过此桥。这个想像仍然衬托桥的高耸、险峻。
诗的最后一句“疑是鸟填一路通”,人们怀疑这桥不是用木柴什么搭建起来的,而飞鸟一一连接而成的。中国古代向来有鹊桥的传说,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即有飞鹊在银河上架起桥梁,让牛郎和织女得以相见,称作“鹊桥”, 怎么高的地方怎么可能有人工桥呢,怕也是鸟儿搭成的桥吧,作者在这里进一步展开了合理的想象,大胆的猜测,来说的高耸、险峻,步步紧扣主题。
然而,想象归想象,猜测归猜测推,这座桥实际上是一座人工桥,是宋孝宗淳熙年间而建,明神宗万历时“改建高广,构亭其上,凡七楹,郡守罗汝芳题曰“引虹” 。这样一来,更显得造桥的艰难,技艺的高超与神奇了。现已人们已把它修成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大桥了,更加艰固了,而且作为旅游景点,每天有不少人在桥上行走,我也走过一次。走在桥上,极目远眺,群山莽莽,逶迤跌宕;水阳江婉转如带,忽隐忽现;天际一片湛蓝,轻云飘拂,真正是“无限风光在桥上”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