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創新不斷交換生命碎片
(2019-12-12 17:37:19)日本與中國永遠是彼此的鏡子,都在映照雙方的最新面貌。兩國互相學習,本來就是歷史的軌跡。但在近百年的互動過程中,又糾纏著很多的恩怨情仇,往往讓人看不清楚彼此真正的面容。
日本的優勢,長期以來都是強調「匠人精神」,投身某一個領域,聚精會神,做到極致,追求卓越,即便是最底層的工作,也要全情忘我投入。而中國人大多有一種「寧為雞口,莫為牛後」的心態,似乎每一個人都要做老闆,好高騖遠,而失去了對細節的重視。這也是五四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深刻反思,要破除「差不多先生」的傾向,向「馬馬虎虎」的習慣說不。
但中國的優勢,在於高度的彈性與不斷「試誤」的動力。一九四九年中共建國,到二零一九年的七十年間,中國人都在不斷以今日之我向昨日之我挑戰,毅然打破了意識形態的枷鎖,走進市場機制與全球化的國際大循環中,堅持自由開放,反對單邊主義,也帶來中國變革的機緣。
過去十年間,中國在創新應用方面也有不少讓日本人羨慕的成就。這包括了移動支付的普及化,是日本至今無法趕上,也企圖在東京奧運中全力推廣,但普及率距離中國還蠻遠的。更不要說在電子商務方面,阿里巴巴與京東的成就都超越日本的同行。而在高鐵的速度與廣度、基礎建設的規模,都創下世界第一的成果。
但日本始終映照中國的不足。在管理的精細化與人性化方面,日本永遠在精益求精,勝過了西方國家。日本在醫療與老人長期照顧方面,也重視人性化,讓老人在黃昏歲月可以享受有高品質的生活,而不是失去了尊嚴地苟延殘存。
中國的創新也為日本帶來壓力,像 5G、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領域,中國都與美國旗鼓相當,甚至是後發先至,尤其在5G方面,日本很可能就與華為合作,而不理會特朗普的阻擾。中國也建立自己的北斗衛星系統,逐漸擺脫美國的GPS,避免受制於人,而華為也重用日本工程師的貢獻,在日本設立研究中心,發揮日本在基礎研究上的巨大作用。
因而中日兩國都在延續千年的緣份。京都是依照唐代的長安而建成,遨遊京都,也是重返古代的長安;京都比起今天的西安,更能展現昔日長安的風采。
而日本的成就也在於基礎教育的完善,尤其重視對公德心的培育,發揮國民的職責,形成一張綿密的社會網絡,自助助人,但也重視隱私,而不會出現中國社會常見的罔顧公德心的現象。
中日只有在不斷交換生命碎片的過程中,推動兩國的創新能力,也在交換歷史與未來的不同視野中,發現新的願景,也發現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