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讓魯迅們不再怨恨
(2015-12-17 13:13:58)分类: 艺文 |
中醫藥終於走出被誤解的迷霧,在諾貝爾的光環下,走向世界,也改變了世界。
八十五歲的屠呦呦,被選為二零一五年亞洲週刊風雲人物,不僅因為她在今年奪得諾貝爾獎,也因為她推動中醫藥走向全球的千家萬戶,從非洲到歐洲到美洲,都可以使用價廉物美的青蒿素來治療瘧疾,拯救數以百萬計病患的生命,讓中醫藥不再是一個被質疑的、被邊緣化的存在,而是打造新的鑰匙,打開長期以來被忽略的中醫藥寶庫。
屠呦呦早在五十年前就開始打造鑰匙。但中醫藥寶庫的大廈有很多的房間,需要不同的鑰匙,有些房間塵封已久,有些年久失修,布滿蜘蛛網,只有那些在醫海中尋幽探勝、不斷冒險的先鋒,才可以發現那些閃耀生輝的寶藏,才可以在那些陳舊的文獻中,發現歷久彌新的瑰寶。
這位醫海的冒險家,也扭轉了近百年來對中醫的負面印象,頂住中醫藥被污名化,甚至被妖魔化的風暴。過去一個世紀,中國不少名人,從孫中山、胡適、梁啟超、陳獨秀、汪精衛到李敖等,都提過要廢除中醫藥。魯迅在《吶喊》的序言中,就寫出他對中醫藥的痛恨,覺得父親之死都是被中醫藥所害,感喟「中醫不過是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
近代中國在追求科學化、反對玄學與迷信的大潮中,中醫藥的論述與體系被批評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往往被庸醫所誤導。屠呦呦的貢獻,在於她熟悉傳統中醫藥的話語體系,從《黃帝內經》、《傷寒論》到《肘後備急方》,都詳加研讀,但又對現代西方醫學的科學分析訓練有素,所以她對青蒿素的研究,堅持要找出它的化學結構,而不是靠「陰陽五行」與「君臣佐使」,而是要掌握它的分子式,奠下堅實的科學基礎。
但屠呦呦還有過人的激情與膽識,她自動請纓,要以身試藥,讓自己的肉身,成為一輛穿越生死邊緣的戰車,衝往那些難以預測的險境,讓自己成為科學實驗的人質,將自己釘在拯救世人的十字架上。
也就是這樣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情懷,讓青蒿素的提煉成功,製成了治癒死亡率極高的瘧疾神藥。對那些在死亡邊緣的病人,這種價格便宜的藥物恩同再造,而曾經在實驗室歷經約兩百次失敗的屠呦呦,則是不折不扣的救命恩人。
這也是中醫藥的新生。 在「古為今用」與「洋為中用」的呼喚下,屠呦呦的青蒿素的成功,展示中醫藥要跨越不同的話語體系,從傳統中華的智慧到現代科學的分析與量化,落實標準化的科學驗證,不再是虛無縹緲式的用藥,告別魯迅所痛恨的密醫怪方,如「人血饅頭」、「原對的蟋蟀」等,而是在科學方法論的實證下,讓幾千年中華民族醫學煥發新的光芒,化解「魯迅們」的狐疑與怨恨。
屠呦呦讓中醫藥智慧改變世界,也讓世界的智慧改變中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