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啟蒙的歷史軌跡
(2014-11-20 15:03:55)我和殷海光的緣份是六十年代的歷史軌跡。那一年,我還是一個十七歲的大一學生,從香港到台北的政大,沒想到卻意外地和一個被國民黨特務全天候監視的教授邂逅。
這都因為旺角,也就是今天被佔領了五十多天的地區。在六十年代,旺角奶路臣街一帶都是舊書攤。我高中時期,下課後就喜歡在這裏逛來逛去,也開始看一些舊的台灣雜誌,包括了《自由中國半月刊》和《文星雜誌》,對於當時寶島上的「中西文化大論戰」的眾聲喧嘩,都覺得極為好奇,發現原來「文章可以這樣寫」,感受那種論辯的詭譎和對知識的追求,具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但我是一個窮學生,只能站在舊書店把一篇又一篇的文章看完。有時候為了面對一些書店老闆的厭惡的眼光,我會把僅有的零用錢買一兩本雜誌和書。
我買第一本的殷海光的書是《怎樣判別是非》。那是一本薄薄的小冊子,但含金量很高,將思想上的一些陷阱,言簡意賅地娓娓道來,舉出生活上的例子。我記得在一個黃昏,就在家裏狹小房間的窗戶前,我站著一口氣把這本書看完,還用紅筆密麻麻做了眉批。掩卷之際,我覺得自己和這作者的心靈是相通的。
後來我逐漸知道他的身世,以及被台灣當局禁止在台大教書的傳奇。高中畢業後到了台北政大念經濟系,因緣際會認識一些台大哲學系高年級的香港僑生,上過殷海光的課,由他們的帶領,我們幾個「香港仔」去敲他家裏的門。
那是台北溫州街十八巷十六弄一之一號的日本式房子。屋子外面停著一輛三輪車,有一個眼光銳利的三輪車夫在看著我們。後來我才知道這都是當局安排監視的便衣特務。來應門的是殷海光,「哪一位?」他那把湖北腔調、聲音很尖的嗓子,我今天還記得。
這也開始我和這位自由主義先驅的緣份。我曾經在寒假與暑假回香港時,為他帶來一些大陸出版的思想史的作品,包括了侯外廬、馮友蘭等人的著作。我也因為這樣的「思想走私」,後來在基隆海關被查獲,從此上了當局的黑名單。
事實上,恰恰是香港僑生,成為他和台灣境外的地下通道。也就是我的學長們,將他最後一本著作《中國文化的展望》的書稿,秘密帶到香港出版,反映了他在生命中最後歲月中的思考結晶。這本書甫出版,就成為台灣的禁書。
而這位台灣的自由民主先鋒,成為台灣民間對官方論述「去魅化」的關鍵力量。這也為後來的黨外運動作出了重要的鋪墊,而這些年他的作品在中國大陸越來越有影響力。當年播在寶島的民主種子,總有一天會在神州大地收穫理想社會的美好果實?
在他去世四十五年之後,他的思想遺產還在兩岸三地發酵。民主發展的基礎建設——法治與憲政,對分裂主義的態度,都對當下帶來重大的啟示——民主自由法治不能變成了分裂的工具,而是彌合社會裂痕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