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大軍的最新征途
(2014-01-28 11:08:31)這是中國的獨家簽名。每年的春運,幾十億人次的移動,成為全球最壯觀的人間風景。這是年度的集體心靈洗禮,也是一場壓力測試,要測試這支感情大軍如何面對種種無情的心靈砲火,經受多少難以預測的身心煎熬。
這也是中國綜合國力的一場檢閱。運載系統的表現,背後就是科技革新的最新考驗:中國近年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鐵系統,被《紐約時報》讚譽準時和開創了全國三、四小時的生活圈。它是否可以負荷春運巨大的人流?
關鍵是全盤的綜合管理能力。這是鐵道部廢除後,第一次面對這樣空前的挑戰。但買票系統的實名制還是有很多漏洞,讓黃牛票依然猖狂,讓老百姓依然受害。那些高科技的訂票軟件,也對一些不會電腦的農民工和高齡人口形成數碼歧視(digital discrimination),他們面對那些相對複雜的網絡操作都無能為力,只有徒呼負負。
這多少暴露了中國的「軟肋」,在管理上的參差水平。讓部分人投入網絡的世界,也讓不少人被遺忘在網絡以外的荒原。一些高鐵開始裝上4G的高速網絡,下載一部影片只要彈指功夫;但整個鐵路系統,卻長期無法根絕違反社會公正的黃牛黨。
這也反映中國的特色﹕一方面有最先進科技的突破,但另一方面卻在行政管理上,難以解決最基本的問題,兩者形成強烈的對比。
中國春運的系統工程的壓力,也刺激民間力量的勃起。那些受不了鐵路系統的回鄉客,會選擇自己開車回家,「拼車」成為利己利人的方式,並且研究如何在保險問題和法律上立下契約,保障彼此的權益。回鄉之路也是一條法律教育之路,提高了大家的法治意識。
最有草莽氣勢的還是那六十萬輛摩托車的返鄉大軍,在公路上的一字長蛇陣向前邁進。他們不懼風雪,走在自力更生的回鄉路上,彼此呼應,甚至拖家帶口,但也善用手機衛星導航的軟件,行前做足細密的準備,要確保可以安全回家。
就在春運的狂潮中,可以看到春運志願者的身影。他們大部分是大學生,從各地校園出發,開赴春運的一線,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乘客盡上公民的責任,顯示中國難以忘卻的理想主義的情懷。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都忘不了二零零八年川震之後,數以百萬計的志願者從全國不同角落出發,沒有政府當局的組織,靠網絡與手機聯繫,自己出錢,冒著餘震的危險,深入災區救難扶危。
春節三十六億人次的感情大軍,在最新的征途中,不但考驗中國的硬實力,也考驗中國的軟實力,是否可以擁有更有效率的管理能力,煥發科技與制度創新,也煥發更強大的人性力量,彼此守護相助,讓回家過年不再是痛苦的煎熬,而是邁向快樂團圓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