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艳樱花拒绝凋零哀愁
(2011-04-08 12:05:28)
标签:
杂谈 |
樱花不依旧,人面也全非。又是樱花时节。每年这个时期,日本樱花的美,让多少人惊艳,但今年东京的樱花,却折射核子辐射的威胁。飘荡在东京的空气中的辐射值,比正常的高。那种无所逃于天地的焦虑感,渗透到很多人的心中。为了省电节约,政府向民众呼吁,不要设宴赏樱,但也引来民间反弹,指责管得太多,损害人民权利。
其实没有人可以剥夺赏花审美的权利。日本民族内心深处,就有追求美的渴望,但也看到美与凋零是一体两面。樱花开到极艳时,也是它走向飘逝的开始。这也使樱花成为一种象征——美丽的背后,总有毁灭的阴影。
也许就是这种阴影,让日本人都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从家庭到公司,都准备了一个救灾袋,可以在关键时刻来救命,但这次灾难不仅是地震海啸,还有核电厂事故以及持续不断的核子辐射,造成减电减能,让全球的产业链都出现断裂的危机,也对日本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严峻的挑战。日本不仅需要临时的救灾袋,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应变的锦囊,发现重建日本的妙计。
也许这需要回归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王阳明哲学,重视慎独的儒家精神,要在逆境中不断寻找突破。领导日本打赢日俄战争的东乡平八郎,被视为日本的「军神」,就是王阳明哲学的信徒。他说过一生成就的灵感来源,就是来至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他随身携带的一颗印章,就刻着「一生低首拜阳明」。维新诸子如西乡隆盛等,也深受王阳明的影响,相信「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假外求,而从自己心内即可得到,也就是「人人可以成为尧舜」。
最近风靡日本和中国的NHK电视剧《悞上之云》,拍摄司马辽太郎的小说,就讲出明治维新民间力量崛起的根源,荡气回肠,也说出了日本社会在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其实有一种儒家理学的底蕴。而这股民间的能量,却是源自神州大地,可以追溯到王阳明的思想源头——宋代大儒陆九渊。如今礼失而求诸野,让中国人都感叹不已。
没有人会怀疑日本可以在这次灾难的废墟中再度站起来,但问题是时间需要多久,而留下来的创伤有多深。在核子灾变的面前,人类都有共同的命运,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更不能幸灾乐祸。人类正面临一个挥之不去的悖论:为了现代化的美梦,我们是否永远摆脱不了核灾的恶梦?那些操控政治和商业游戏规则的权力,正在创造自我毁灭的平台。核子能源的世界,谁是受益者,谁是受害者?而在拥核与反核的博弈中,最后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从樱花看世界,美艳的背后,隐藏着凋零的哀愁。要超越大自然的宿命,就要拥有人文世界的宿愿:还给人类一个没有污染和恐惧的世界。这是王阳明哲学必须克服的难题,也是东乡平八郎的后人要设法打赢的另一种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