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枪拍案惊奇》人物心理解析

(2010-09-28 11:05:08)
标签:

影评

心理

心理治疗

教育

培训

贾杰

杂谈

分类: 个人随笔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于古代某大漠之中,一家面馆老板名为王五,为人阴险吝啬,因为老婆不能生育,对其时常打骂,可怜老板娘“人前风光,人后受罪”,恰好新来学艺的伙计李四长得很帅又有幽默感,两人一拍即合,有了私情。王五发现后,没声张,而是花钱请来张三要求悄无声息地干掉两人。没想到张三看到王五有钱,先干掉了王五,又准备进一步对其“金库”下手。后来阴差阳错,张三感觉有人发现了他,于是继续杀人。后来,张三怀疑自己杀人的事情会被李四暴露,就将李四杀死,并继续追杀老板娘。最终老板娘阴差阳错地干掉了张三,故事结束。

 

1、杀手张三:贪婪、残忍背后的可惜。

    对金钱的高度占有欲,让他丧心病狂,甚至连“盗亦有道”的“职业道德”都抛到了九霄云外,这一点,有可能是现实所迫,试想茫茫戈壁、寸草不生,要在那里生存或者是摆脱那种苦难岁月,确实需要钱。也有可能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经历,让他对钱,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义,比如:安全感、优越性、控制欲等等,所以当他满足了基本的需要之后,对钱变成了一种疯狂的获取,此时行为本身已经不是在满足现实层面,而是在满足畸形的心理需要。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用行为满足心理层面而远离现实层面的有很多,比如洗衣服必须洗到固定的次数,每天都要重复一些固定的仪式,做某些事情必须按照自己的内心标准等等。

    冷漠的人际关系,可以说是一种自恋型人格特征的表现。他无法跟别人建立真正的关系,只能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即使是和自己的坐骑分享一个馒头,那行为的背后,也可能只是“更好的为我服务”。如果单从自恋的角度来讲的话,一般我们会认为,他们在生命的早期,对于他们情感的依恋,遭遇了“反应并不及时”或者“反应方式混乱”的抚育者,让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开始变得恐慌、失望以致最后的绝望,所以他们收回了“向外倾注的情感”,转而把情感的需要“投向自我”,也就是一般人都是“爱他”而他们发展成了“恋我”。一旦他们开始步入成人世界,他们评判周围人的唯一标准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而另一方面,由于他们专注的“爱自己”,往往对自己要求比较高,所以容易在某一方面做出突出的成绩。比如影片中的张三,武艺就比较超群,这也是可惜的部分。

    

2、店小二李四:胆小、幽默透露着可气。

    与老板娘的私情,东窗事发之后,虽然内心气愤,但还是自知理亏,从现实的角度去权衡利弊,减少了正面冲突给自己带来的最大不利。

    他内心最大的冲突就是,他也不知道与老板娘的情感究竟是不是真正的“爱情”。因为这其中包含有太多需要澄清的问题:

    是一种男女间的真爱?还是建立在同情基础上的“拯救”?

    是一种对好奇、向往?还是老板娘的“威逼利诱”?

    是一种在“挑泡、擦药”时的不能自持、逢场作戏?还是真的两情相悦、渴望天长地久?

    而他表现出来的幽默,就是典型的“自我心理保护”,这种幽默,和我们平常所用的压抑、合理化、转移、升华、替代等等方式一样,都是一种无意识中对现实的歪曲或者否定,来保护我们的内心能够暂时远离焦虑。

    他似乎一直以来都被人骂做胆小、缺乏男子汉气概,他自己也为此非常苦恼,尤其是老板娘指着他骂道“我一直期待有一个肩膀可以依靠,没有想到却是这样一副肩膀!”,他只能默默承受着,他也想改变,也想“很爷们”,只是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行为方式,很难在很短时间内得到改变,所以他在等待着,等待着一个“从新找回自我”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看到老板的尸体之后,他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勇气、魄力和胆量。虽然腿也在发抖,甚至走路的姿势明显不是人样,但是他还是在有条不紊的清理现场、转移尸体、埋葬、若无其事地返回。尽管整个过程跌宕起伏,也还有很多胆小恐惧的表现,但是从他自己的参考标准来看,这些对于他来说,已经是一个“飞跃的表现”,已经足以证明自己“很爷们”了。

    因此,我们会考虑到,很多人当真正被需要的时候,就会发展出无限的潜能。比如:一个在家里经常不被尊重、不被需要的人,在外面遇到了一个“让他感觉到非常的被尊重,被依赖,被需要”的时候,他必然会铤而走险,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来。类似这种“在外面找到新的舞台”的现象,在婚外恋案例中,已经屡见不鲜。

    

3、老板娘:挣扎、觉醒、无奈背后的可怜。

    遇到了家庭暴力,对于任何人都是一场灾难。在现在的社会,如果施暴方不同意咨询或者改变的话,受害方可以选择离婚,道理很简单“命都没了,还爱什么呢?”

    但是在那个时代,女性没有婚姻选择的权力,只能忍受痛苦,盼望那一张喜忧参半的休书。一方面,休书可以解除被虐的痛苦,而另一方面,一个被丈夫休掉的女人,后半生如何度过,更是一个值得考虑的事情。

    所以老板娘开始挣扎,究竟走哪条路?而哪条路又是自己能够决定的呢?而对于现在的婚姻中,我们常常会表达“离婚或者不离婚这件事情本身很容易,我们更关注的是,无论是离婚还是不离婚之后,你的生活将怎样进行下去?”

    直到有一天,遇到了波斯商人,她买了枪,然而那枪并没有给她带来轻松,反而让她陷入新的挣扎。

    后来,她从痛苦中觉醒了,但是很快她又进入了新的痛苦,因为她面前的这个男人并不能承载他们的情感,而对于她而言,不过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因此,我们会说“前一段情感中的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经验、教训没有澄清的时候,马上投入另一份情感,往往是问题的反向表达,或者是问题的再一次上演而已。”

    受虐,有可能是现实所迫,也有可能是一种内心的“配合”,那是一种潜意识中的“自我惩罚”或者“赎罪”,也有可能与性满足建立了错误的链接,引发的另一种“偏差”。

    现实中,悲情人物的背后,我们要澄清原因:

    当时是情景所迫?如果是那样的话,还有没有别的选择?

    自己选择的背后,是否有其他的情结需要探索?

    吸取的经验、教训是什么?以后的生活中怎样去更好的规避风险?

    

4、老板王五:吝啬、阴险下的可悲。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他对妻子的不孕,怀恨在心。但是并没有“共同解决问题”,而是转而攻击和发泄愤怒,这就使得他距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遥远,试想,情感都破裂了,哪里还会有结晶呢?这种“目标和行动力不一致”的行为,在亲密关系的维系中,比比皆是。

    吝啬、贪婪、爱面子,这一切都是他给钱赋予了一个他自己的意义,他自己并不贪图享受,把自己的钱,包括拖欠伙计们的工资都存在自己的金库里面。可以想象,夜深人静,他一个人在密室打开金库,数着自己越来越多的铜钱,换成银子,银子再换成金子......他会陶醉在其中。

    同样的,我们需要去探索他的早年,尤其是他变成麻子前后对他内心世界的影响。还有,他娶了一个和他并不般配的妻子,到底是一种炫耀、补偿,还是一种证明、满足?

    在此基础上,我们去分析他在夫妻关系上的内心活动:

    第一,妻子多年不孕,对于一个爱钱如命的人来说,自然会有“花那么多钱,娶回来一个不会生孩子的女人”,以及“上当受骗”“白花钱”的感觉;

    第二,当得知妻子和店小二私通之后,结合自己多年的“委屈”,那种“我都不嫌弃你而纳妾,你倒先偷人”的不平衡心理自然会油然而生。

    从这两个角度,再去看他杀人买凶的行为,就可以理解了。

    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内心充满不平衡的人,在决策时,让自己丧失了理性判断和全面决策能力呢?

 

(以上分析,纯属推测,仅供消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