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心理咨询师,我对常见问题的回答
(2010-07-16 11:25:01)
标签: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贾杰
督导
常见心理问题
偏见
健康
|
分类:
个人随笔
|
1、“别人都说,学心理的,自己都有心理问题,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啊?”
在学习心理学之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真正走进心理学之后,我发现人们说的确实没有错,因为完全心理健康的人是不存在的,所以每个人在不同的生命时期,不同的层面,都会或多或少有一些心理问题。做为心理咨询师,人们对他们会有更高的期待,希望他们是完全健康的,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就像我们对其他行业的从业者有着同样的职业期待标准一样(例如我们希望教师都是循循善诱的,我们希望律师都是铁齿钢牙的)。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只要你的咨询师在给你做心理咨询的时候,他的状态是健康的,或者在你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层面上他是有专业能力的,我们就认为他是可以为你去提供帮助的,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至少在这个问题上他是比你健康的,就可以了。”
对于咨询师,无论是自身的成长,还是职业化的需要,我们会有定期的自我体验,上级的案例督导,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让我们能够越来越接近心理健康的水平,也让我们可匹配的来访者范围越来越广。
2、“什么样的情况下,就算是有心理问题了呢?”
从统计学的诊断标准来看,同一件事情引起的情绪-行为反应,程度上高于大多数人,持续时间上超过一般人,我们就会考虑是否存在心理问题。比如失恋带来的挫败感引发的一系列情绪-行为反应,一般人会在三个月至半年得到自然缓解,如果已经过去半年了,依然像昨天刚刚失恋一样情绪反应激烈,行为偏差,那么从统计学的诊断原则来看,我们就要考虑“异常”了,这个异常是相对异常。
另外,不同的心理治疗学派,有不同的心理诊断标准,一般会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持续时间,具体事件的影响引发的应激反应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反而越来越强烈;第二,心理矛盾和纠缠带来的痛苦体验,无论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还是周围亲朋好友的帮助,都无法得到解决;第三,因为内心的原因,而无法完成正常的社会功能,比如造成人际关系障碍、情感难以维系、休学、下岗、效率下降等等。
3、“什么样的心理表现,就算是健康的呢?”
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无论环境怎样变化,我依然能够从容地生活着。也就是说,当你感觉到你不再那么从容,取而代之的是焦虑、矛盾、痛苦、别扭的时候,就考虑不健康的信号是否出现了。
4、“以前没有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人们就没有心理问题吗?”
一个行业的出现,不仅取决于社会分工,也取决于人们生活质量的要求。这不仅可以说明为什么心理咨询师现在才出现,也可以说明为什么至今只有在相对繁荣的城市才会有心理咨询师做为一个专门的职业出现。
5、“心理咨询不就是聊天吗?为什么还收那么高的费用呢?”
确实,心理咨询师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谈话的方式来进行。如果仅仅是普通的聊天的话,很难做为一个职业而在社会上立足,如果要找人只是聊天的话,到处可以找到,比如网络聊天室、居委会大妈等等。所以,聊天本身不值钱,通过聊天,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技术诊断、治疗你面临的心理问题,这一部分的内容是需要买单的。一方面做为工作,从业者需要谋生,机构需要盈利;另一方面,培养一个心理咨询师本身就是一个高投入的过程。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作为精神消费,有时候是建立在物质满足的基础之上的。
当然,针对经济上比较困难的人群,诸如:残疾人、低保户、贫困学生、留守儿童等,不同的心理机构会有相应的价格优惠或者免费的心理援助。
6、“如果有人用假证明,或者假话骗取你们的优惠或者援助呢?”
首先,说自己贫穷并不是一件能够让人感受到光彩的事情,所以我不认为有多少人会这样去做。其次,心理咨询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需要实话实说的过程,因为只有这样,作为一个陌生人的咨询师才能更好的去理解你、帮助你,如果一开始就建立在了欺骗的基础上,这样的治疗能有多大的意义,或者能够在多深的程度上起到治疗的作用,就值得商榷了。
7、“可不可以不去咨询室,去茶馆或者咖啡馆等别的地方呢?”
有一些心理咨询师是接纳这样的咨询方式的,这样也许可以降低来访者对于“走进咨询室”的焦虑。对于我自己来说,我暂时还不接纳这样的咨询方式,因为在我看来,走进咨询室,对心理治疗本身是有意义的,这意味着来访者痛苦程度足够,至少可以接纳自己“是需要帮助的人”,有勇气决定去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此外,和茶馆或者咖啡馆相比,无论是在对来访者隐私的保护方面,还是对于咨询师自身的情绪状态而言,都更有利于咨询工作的进行。
8、“可不可以通过自学心理学的知识,来解决自身的问题呢?”
这里的可不可以,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你目前面临的问题,其严重的程度能不能允许你去自学,举个例子,今天你为了保健,为了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可以去看一些养生方面的书籍,而如果今天已经疾病缠身,随时可能给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就不如先求助专业的医生,因为你的疾病已经不允许你有时间去学习医术了;另一方面,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是否要考虑一下这样做的成本问题,真正到了“自助诊治”的地步,需要投入的部分,和今天求治的花费相比较,哪个效率更高,同时你是否要因此改变生命的轨迹和自己的人生目标,也是我们做决定之前要考虑的因素。
9、“哪些人不适合做心理咨询呢?”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对于心理咨询师,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可以匹配的对象,也是“有可为,有可不为”,本着对来访者心理健康负责态度,在我的咨询工作中需要转诊的原则,概括起来有以下六种:不信者;骄恣不论于理者;以心理学家自居者;轻身重财者;信巫不信医者;在咨询进行的过程中依然有自杀或他杀行为者。这些需要转诊的对象,有的不属于心理咨询的医治范围,有的没有求助动机,有的根本无法建立正常的心理咨询关系,不太适合做心理咨询。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