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少儿美德教育教学感受享受知识教育 |
分类: 【十面埋伏】*教育* |
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文/马艳新
管理学生一直以来是每一位教育者必须去面对的问题,特别是面对调皮困难生,从刚参加工作开始,我也是为此经常头疼,很多时候都打算放弃,得过且过算了。可是,在一些关心爱护我的长辈们的教导下,我还是坚持着走过来,因此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和收获,从教育实践来看,绝大多数调皮的孩子都具有脑子活络、聪明、协调性好,渴望得到老师称赞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多关注这一类孩子,多以朋友的身份接近他们,多拉家常、多谈兴趣爱好,多给予其表现自身优点的机会,对其做得好的地方多肯定、多表扬;以及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爱心、多一些理解、多一些信任。让他真正感受到你是喜欢、尊重、信任和肯定他的,那么不用多说他就自然而然亲近于你,在这样的氛围之中他就会心悦诚服的接受你的“修剪”和“调理”了。遇到调皮的孩子先不要着急板正他“上课老调皮,经常不听课,作业也不做”的行为,先放下老师的架子和他交朋友、拉家常、谈兴趣爱好,当你真正走进孩子内心的时候,孩子也就会在不言之中向你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了。
首先,亲其师,信其道。
怎样才能让学生亲近你呢?我想首要的一条就是上好自己所教学课的每一节课,也就是在教法和学法上多下功夫,让学生觉得你就像是一个导游,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他们是在享受知识探索所带来的乐趣。同时注意你这个导游的自我形象塑造,比如上课精神饱满、面带微笑;课下辅导一视同仁循循善诱,发现学生的过错也能耐心倾听、循心分析而走进学生内心,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这样学生就喜欢你这个人。由于喜欢你这个人,他们就会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你的教学水平就会得到促进和提高;由于喜欢你这个人,他们相信你所选讲的道理或规范,当然也就会遵从你的管理。
其次,没有抽象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有的孩子内向,有的孩子活泼好动;有的的孩子喜欢做领导,有的孩子喜欢被领导;有的的孩子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心里什么事情都藏不了,一定要马上一吐为快;有的孩子天生嗓音条件好,唱歌好听,有的孩子天生悟性强,学东西消化快,有的孩子理解能力差,学习吃力;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正是每个独特的孩子的千差万别,才组合成这个多姿多彩的孩子的世界,没有哪个孩子是抽象的,他们都是活生生具体的孩子,比如家庭状况、兴趣爱好、为人处事的优缺点等等,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具体的孩子。针对具体的孩子,要因材施教,不能千遍一律。了解具体孩子特点的同时要创造各种机会和学生拉家常,和学生照面主动和打招呼,让学生在愉悦和快乐之中接受你的教育;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你“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进而拉近了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为你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第三,要重视学生与学生的情感培养。
我们知道,人是情感性动物,他们需要重视和肯定,当学生感受到教师是重视、尊重、信任和喜欢他们的时候,他们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你。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既要注重言传身教、优化教学方法、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感、因人施教,也要融入学生,与他们荣辱与共、苦乐共享。当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的确值得信赖时,他们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始终与你保持情感的共鸣。教育生活是师生共同编织的主题曲,教师与孩子的成长都编进了那长长的教育学习音乐中,当彼此接受,彼此融合,你会发现,你关心的孩子,他也会反过来关心着你。你有情,被你感染过的孩子也有情,当然,你不能寄希望于孩子要回报你的感情,只有你真正用情投入了,多少会得到学生对你情感的回报。
第四,说到做到,认真对待每一件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先做到再去要求学生做到,比自己说一大堆苦口婆心的话都更具有教育说服力。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者本身就是一本非常珍贵的教科书,大到世界观、人生观,小到一举手一投足,都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能以自己的人格品质和言行一致的心理与行为吸引学生令学生钦佩,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已经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所以我们说到做到,认真对待每一件事的心理与行为,就会让学生觉得你做事有始有终,能说到做到,自然也就会以你为尺度而服从你的教育和管理了。
第五,教师要具有更多的宽容。
师者,教育学生成人成才,孩子是需要教育的,再难以教的孩子都是需要教育的,孩子的无知,顶撞,对于教育者来说是要接受的,不能接受,那么还教学生做什么?学生都被教好了,还需要教师做什么?因此,遇到那些难以教化的孩子,请学会宽容,始终记住:他毕竟还是需要教育的孩子啊。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对学生爱的表现。我们把学生首先定位在“是来学习生存智慧的人”、“正在学步的人”、“正在成长的人”,所以对犯了错误的学生首要的是诱导、激励以及关爱,批评要恰到好处,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给学生一点宽容,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爱心、多一些理解、多一些信任,才能赢得孩子的内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六,对每个学生要公平真诚。
公平就是正道直行,中正不二,不偏心、没特例,一视同仁;真诚就是心术正,表里如一;对人坦率正直,以诚相见。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感受到自己与老师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感受到一种协商对话的沟通氛围,感受到公平真诚处事的温暖。
第七,要给学生充分的成长空间。
学生是“来学习生存智慧的人”、“正在学步的人”、“正在成长的人”,其实他们就是在摸爬滚打、磕磕碰碰中长大的。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既要相信学生面对和处理困难和障碍的能力,也要适时给予引导、激励、“伴奏”。
第八,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每个学生都希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渴望被他人需要、尊重、认可和肯定。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如同是学生人生一个驿站的导游,亲近学生主体生命的内心需求,多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每一位学生的方方面面有机会得到充分的展示,更多地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与活动的氛围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为人处事、生活生存等方面的能力就会得到发展,当然学习氛围、学习兴趣、团结协作等方面也就会随之提高,相信你的管理也就在无声之中取得一定效果。
其实,教育管理成熟与否也是一种历练,正如对成功与失败的经历,让我们从中体悟它们全在于看问题的角度;对名和利的追逐或放弃,全在于我们经历之后的反思和总结;对于父母养育我们的辛苦,全在于我们自己有了孩子之后的亲身体验。当我们有了这样一定的历练后,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的时候,我们就会体悟到老子的“道法自然”,当然我们在教育教学之中也就会寻找人的天性,并根据这些天性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健康、愉悦和快乐的发展和成长。
走进孩子,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历练过后的你会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