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南潢川:孕育了五千“黄埔”热血青年的抗战名城与天下黄姓的发源地|静思斋

(2025-10-30 20:10:15)
标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国故城

潢川古迹

战干二团

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

分类: 文保寻踪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游记第209篇:河南潢川黄国故城
题记:抗战雄声双城响,春秋古国黄姓源
寻访时间:2025年10月17、18日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一、到潢川去

抗战军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了培养军政干部充实基层力量,除在全国各地广设军分校之外,亦组建了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简称战干团),大量招收爱国青年,施以短期训练(偏重于政治训练)后分发工作。战干一团于1938年3月1日在武汉正式成立,后陆续又在河南、江西、陕西组建了战干二、三、四团,团长均由常凯申委员长兼任。

战干团的毕业生数以万计,在抗战胜利后经过“积极争取”,他们最终得以比叙黄埔X期政治科学籍,故亦属我编纂黄埔名录之范畴。这其中,战干一、三、四团皆由中央嫡系人马主办,唯有战干二团系由桂系的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改称,人数号曰五千,存世史料文物却极为罕见,一直以来我对其了解甚少,编纂名录也根本无从谈起。直到去年,我从台湾购得一册《抗敌青年军团五十周年纪念特刊》(以下简称纪念特刊),书中虽不出意料的并无完整名录收录,但我却得以通过百余位亲历者的回忆文章,了解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细节(与大陆这边的《抗敌青年军团》一书视角是大不相同的),收获颇多。对于战干二团的名录,也总算实现了“零的突破”。

河南潢川:孕育了五千“黄埔”热血青年的抗战名城与天下黄姓的发源地|静思斋

(关于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战干二团的详细历史,我打算以后另作一篇专文,便不在此篇游记中过多展开了。)

1937年底,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成立于徐州,大约在1938年1月初,该团从徐州乘火车出发,自陇海路转平汉路到信阳,然后徒步行军抵达潢川,在这里度过了近半年的时光,一时间,雄壮的救亡歌声响彻潢川的街头巷尾。在这些同学的回忆文章中,对徐州多只是轻描淡写,而深情感怀潢川的文字却比比皆是。

著名女作家谢冰莹亦曾在《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巡礼》一文中,对当时在潢川的经历有一番颇为细腻的记叙:“离开青年团之后,信步到东门,发现城河对岸,又是一座毗连着的城圈,这是不常见的一个奇迹。原来这两个潢川城,是用一座长桥联络起来的,很像一个吕字的篆书……两岸城墙上面贴满了抗战的标语和壁报,街上来来往往尽是武装的男女青年,在这都反映出‘民族复兴’的新气象来。这是第五战区给我第一个深刻的印象,值得我永远怀念的。”

河南潢川:孕育了五千“黄埔”热血青年的抗战名城与天下黄姓的发源地|静思斋
图片引自“潢川在线”

后来我还真在网上找到了古城的舆图一观,再加上纪念特刊中描绘的那些画面,不禁令我悠然神往,数月之前即已动了去潢川采风的念头。我最初打算像去年重走黄埔军校洛阳分校西迁路那般,循徐州→开封→郑州→信阳→潢川原路复刻,但这次仅挤出来三天时间,真要这样走法,恐怕会把许多时间白白消耗在路上而降低深度,便退而求其次,只以信阳、潢川为目的地。前篇所写的光山,则是根据天气、交通状况即兴增加的半日行程。当天傍晚,我已由光山抵达潢川了,事见:河南光山:司马光的“光”与邓颖超从未回过的“家乡”|静思斋

二、潢川旧事

为了能更好领略潢川“双城”的风情,我特意选择了一家滨河的酒店下榻,与地标性建筑“望河楼”距离极近。潢川给我的感觉要比光山热闹繁华不少,毕竟这里曾是豫东南的区域中心&第一大城:潢川旧名光州,清代为直隶州,领光山诸县,而信阳只是汝宁府下辖的散州(不领县),若论行政地位,当时的光州还胜过信阳州一头呢!

潢川的历史相当悠久,但地名却很“年轻”,直到民国时期撤州设县,才因潢河而得名。其“双城”的格局始于南宋,复经明代大规模营建而最终定型(正德年间增筑砖包城墙),如今所见的这段潢河河道恐怕也并非“纯天然的”。古代这种双城垣隔河相望的情形纵非孤例,大约也是挺独特,只可惜这般景象如今已无法一睹为快了。

1938年9月,就在抗敌青年军团刚毕业没多久,日军即进犯潢川,我军第59军(张自忠部)倚城坚守十二日,城墙颇受炮火损伤,此战为武汉保卫战外围之役。潢川短暂沦陷两个月后日军撤离,时任县长李庚白于1939年组织大量人力将城墙全部拆除,理由竟是担心潢川假如再次沦陷,城墙会成为日军的凭恃!所以纪念特刊中留下的那些文字,几乎成为潢川古城墙最后的写照,迟来一年便无此光景。

谢冰莹提到的桥应该是镇潢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是连接南北双城的唯一孔道。此桥(或说古代连接双城的桥)最初类似于简易的浮桥,直到明代才改为石墩木板桥,论建筑工艺与稳固程度,似与前篇所写的永济桥相距甚远,不过镇潢桥的地理优势凸显,民国时期桥上曾是一条非常繁华的“商业街”。解放后镇潢桥改为水泥桥面,大概是原根基不太行,新工程品质也不甚高,以致不能通车,只可人行,在2003年时,这一数百年来潢川的重要地标竟被拆除了(经查镇潢桥为潢川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实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潢川是有两座桥的,除“老古董”镇潢桥之外,还有一座潢川大桥(即新潢桥,现又名兴潢桥)。新潢桥建成于1935年,设计师名叫赵慎枢(河南禹县人,曾任河南大学教授),我想它可能是当年通车的汴粤干线上的公路桥。新潢桥据说在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具体月份一时不详,但从日军画报中刊载的1938年9月的潢川航拍照片来看,河面上只见镇潢桥,不排除是新潢桥并没有进入到画面之中(假如照片右下角那条路就是干线公路的话...毕竟河面全无痕迹也不太科学),但如此一来,原先的两桥显然就不是现在这种相距约百米的位置关系了。

河南潢川:孕育了五千“黄埔”热血青年的抗战名城与天下黄姓的发源地|静思斋

三、寻迹“双城”

我在酒店放下行囊略事修整,即在暮色中冒雨外出寻迹,首先便来到了2023年原址复建的“镇潢桥”——现在它是一座玻璃桥了,名字也改成了“振潢桥”,音虽同但意思截然不同。振潢桥就在望河楼下面不远,黑黢黢的一片几无行人,大约也不会再有昔日之盛况,而两边的兴潢桥与航空大桥倒是车水马龙、流光溢彩的。站在桥上望南北,由于城垣已作古,我完全无法再品味出期待中的“呂”字之间的那种奇妙之感。噫!潢川“泯然众城矣”……

河南潢川:孕育了五千“黄埔”热血青年的抗战名城与天下黄姓的发源地|静思斋
新“振潢桥”与望河楼

一抹淡淡的忧伤涌上心头,我未着急过河,先上去到望河楼探了探路。这幢颇为洋气的砖石建筑是1932由国军上将张钫倡建,曾作为图书馆,是民国时期潢川重要的文化场所,现为省保(抗战教育工作宣讲团旧址),并设有潢川县抗日战争纪念馆,原本是我此来潢川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我尤其想了解这个宣讲团与抗敌青年军团之间是否存在渊源,抗敌青年军团是否在此活动过)。然而从河边一上来就看到了施工隔离板,在搞什么“消防通道改造”,我亦很快就从旁边的小店确认了望河楼不开放的现实(网上未见任何官方告示),不由更添失望。

河南潢川:孕育了五千“黄埔”热血青年的抗战名城与天下黄姓的发源地|静思斋

从兴潢桥过桥到南城,胡乱吃了点晚饭,继续消食闲逛。旧时潢川北城为政治文化中心(各种衙门多设在北城),相对更为发达,南城则为居民区,这种城市格局似乎也延续到了当代。在光鲜亮丽的沿街铺面背后,便是昏暗破败的老街巷。那晚月黑风高…我凭借着手机的微光与导航从磨盘街走到了“小南海”,鞋早已被路面坑坑洼洼的积水搞得湿无可恋。这里原是南城的一处胜境,一汪清澈的小“湖”旁,曾环绕着许多寺庙、会馆,如今尚存的仅有清真寺(省保)、观音禅寺、三义观(山陕会馆,省保)。抗敌青年军团到潢川不久后,曾重新分科编队,第四大队(军事大队)即分驻小南海一带,上述这些地方(清真寺大概除外)加上第一小学那里,大约都曾是他们的驻地。

河南潢川:孕育了五千“黄埔”热血青年的抗战名城与天下黄姓的发源地|静思斋

此时周边一片黑灯瞎火,唯闻滴滴雨声,大致摸清情况之后,我决定第二天上午再来。北行数百米走到前面一条巷子,才终于看到了些许人气,这条宽仅约五米的石板路,名叫“中大街”…在两盏“气死风”的映照之下,斑驳的路面呈现出冷暖各半的色调,然左右更多深邃的门户或分岔路则一眼看不清尽头。置身其中,恍惚间像是穿越回到数十年前——在城市的剧变中,别处多已无旧貌,然时光在南城的深巷中似乎静止了下来,竟让我意外收获了一些在镇潢桥上不曾找到的感觉。

河南潢川:孕育了五千“黄埔”热血青年的抗战名城与天下黄姓的发源地|静思斋

沿中大街一直走到西口,过航空大桥回到北城,沿河倒是有一段新建的城墙。此时雨势见歇,云开月明,从门洞再下到河边,但见潢河之水缓缓流淌,水面上倒映着大桥的霓虹色彩,斜风细雨飘下,微起阵阵涟漪。当日在凛冽的深秋中独行已久,暂歇于此间,忽感些许旖旎之气,我素来喜欢这种有天然河流的城市气韵(户口所在地偏生没有),一时颇有些沉醉而不思归了。

河南潢川:孕育了五千“黄埔”热血青年的抗战名城与天下黄姓的发源地|静思斋

当年抗敌青年军团的团部及大部分同学是在北城,其驻地有文庙、武衙门(大概是在信阳艺术职业学院潢川南校区那一带)、淮南中学(西大街原潢川县人武部,现在不知道是哪)、民众戏院等。七八十年代的文史资料中尚有一些关于这些地名的记载,并备注了当时的地址,然而在近一二十年的海量网络信息中,那些七八十年代的地址很多反倒完全无迹可寻。我唯一能确定“文庙”是在县委大院里,翌日早起便先到县委门口游荡了一圈,当然我是进不去的,里面是否还有老建筑不得而知。

河南潢川:孕育了五千“黄埔”热血青年的抗战名城与天下黄姓的发源地|静思斋

望河楼是没必要再去了,我复经航空大桥到小南海“故地重游”了一番,静谧仍如昨夜。此时环湖景致已一览无余,三义观前也拦着望河楼同款隔离板,转到后面才知道其实就剩了这半拉门面,所谓省保大概只是后面那俩铁旗杆,清真寺则也是前后大门紧锁着。

河南潢川:孕育了五千“黄埔”热血青年的抗战名城与天下黄姓的发源地|静思斋

八十多年过后,五千热血青年的嘹亮歌声已终不可闻。回首抗敌青年军团在潢川,将抗战的星星火种从这里燃遍了神州大地,在历史中留下了光辉的一笔,从这个角度来说,潢川亦可谓“抗战名城”矣!然如今的潢川还能找到他们留下的痕迹吗,这段往事又还有多少人知悉?

河南潢川:孕育了五千“黄埔”热血青年的抗战名城与天下黄姓的发源地|静思斋
1938年抗敌青年军团在潢川

四、春秋古国

潢川城内的文物古迹,貌似在“破四旧”中损失惨烈,如今仅有国保一处,是在县城西北十余里的黄国故城遗址。其虽已开发为“景区”,距离也不算多远,然并无公交可达(哦,如果从汽车站坐公交到隆古乡的路口再步行两公里那是可以的),只好打车前来。司机对我来这“旅游”倍感稀奇,说本地人都很少有人来,并告知很可能会不开门,我心说这不是24小时开放的免费景点吗?

河南潢川:孕育了五千“黄埔”热血青年的抗战名城与天下黄姓的发源地|静思斋

黄国是春秋时期淮上的一个小诸侯国(子爵),据说起源于东夷,在夏商两代又被称为“黄夷”,为少昊后裔,嬴姓。黄国的历史可能长达千年,但只在史籍中留下了很少几条碎片化记载,其中最牛逼的经历,大概是在楚国开始崛起、争霸之际表示不服,与周边一众小国结盟抗楚,并联络了远方的齐国做后盾。但最终的结果很遗憾,这些小国被楚国一一拿下,黄国国君也“从容做楚囚”了。不过眼前的这座黄国故都,之后应该还作为城址沿用了很久,八百多年后三国魏设弋阳郡/县,郡/县治仍在这里(西晋名将杜预《集解》注曰:黄国,今弋阳县),直到北齐时迁潢川县今址后乃废(距今约1500年)。所以严格来说这里其实也不仅仅是黄国故城。

河南潢川:孕育了五千“黄埔”热血青年的抗战名城与天下黄姓的发源地|静思斋

河南潢川:孕育了五千“黄埔”热血青年的抗战名城与天下黄姓的发源地|静思斋

如今这里还真是挺偏僻的说,不过公路倒是修到了传说中的“黄君台”下面。登台前行不远便是博物馆区域,只见两边的条幅写着“弘扬黄国文化,重振黄国雄风”,这后半句看得我有些忍俊不禁。黄国有何雄风?某倒是要去博物馆里领略领略。开着的小门本让我觉得此行顺利,然而进到里头发现,那恢弘得堪比故宫保和殿的博物馆建筑,却是门窗紧锁着(我能想到的唯二原因是为了省电省人力)。在“宫墙”里东西南北走满了一大圈(还好把角的WC是开着的…),周围万籁俱寂,丝毫未见人影,更有一种方圆几里没有活人的感觉,这好歹还是周末呢。但当我回到那小门时,它竟然已经被合上了!然我仍未发现到底哪能“藏”着人,忽然脖颈一凉,有了一种“鬼吹灯”的感觉...

河南潢川:孕育了五千“黄埔”热血青年的抗战名城与天下黄姓的发源地|静思斋

既无法找到人问询开馆之事,也便罢了,看路牌指示旁边还有个春申君黄歇墓(显然不会是古迹),便去拜了一拜。话说春秋时的国战,看起来还比较“文明”,不至于搞得人家亡国灭种。黄人被灭国后即以国名为氏,后裔在楚地开枝散叶,过得似乎挺不错,几百年后还出了如黄歇这般在楚国呼风唤雨的大人物。后来黄姓逐渐繁衍为天下大姓(如今全国三千多万,排名高居第7),但凡“主流正宗”者,根源皆出此地,这倒真是黄国祖先自己都想不到的雄风。

河南潢川:孕育了五千“黄埔”热血青年的抗战名城与天下黄姓的发源地|静思斋

在潢川迭吃闭门羹的经历,让我终是难以按捺愤懑与失望的情绪(相比之下,人家光山文旅就搞得挺积极主动的),再无雅兴跑去泥泞的田间寻访夯土城墙遗迹。午间打车回到汽车站,正好碰到去信阳的车还有两分钟发车,当即决定登车走人(原本我是买了晚上七点多的火车),这次随机应变倒是使之后的鸡公山之旅变得更为充裕,还挤出了一点时间去信阳博物馆看到了黄国青铜器,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

河南潢川:孕育了五千“黄埔”热血青年的抗战名城与天下黄姓的发源地|静思斋
信阳博物馆藏黄夫人壶(春秋,光山宝相寺出土)

本篇写的最后,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潢川这个地名与黄国是否有渊源呢?经过一番查考,我觉得不算直接。因为在黄国灭亡后,两千多年来当地并未出现过带有黄字(包括huáng音)的县及以上级别的地名,直到民国时期才“突兀”地改光州为潢川。潢川则是因潢河得名,而潢河也是清代才改的“新”名字,其古称黄水,改名大概是为了避免与黄河重名。而据《水经注》所载,黄水得名大概是因为源自黄武山(今名黄毛尖山,在新县,为豫鄂两省之分界),但黄武山的由来目前不得而知,结合周边的湖北黄冈黄陂这些地名,这些“黄”的密集分布恐怕未必全是巧合。若从这个角度来看,潢川这个名字的源头,或许真与黄国存在着某种关联呢。


                                    静思斋  于岳
                                    2025年10月3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