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桂系黄埔军校南宁分校初期历史的几点探讨|静思斋

标签:
黄埔军校同学录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南宁分校黄埔南宁分校第一期第七军教导团 |
分类: 史海一粟 |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藏品交流链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3651255215
“楔子”
年初收到黄埔军校纪念馆转来的一封邮件。有广西怀集(今属广东省)黎姓黄埔后人,说其长辈是燕塘分校(即广东军事政治学校)的毕业生,在县志中有记载,希望我能将其长辈的姓名收录进系统之中。经我查考,县志中仅有“燕塘分校”的极简记载,并未述及期别,而广东军事政治学校的构成复杂,也并非所有期别都能被算作黄埔系。有鉴于两个要件均不符合,故我无法收录,遂明确回复了理由。
数月之后,我又收到了这位后人的来信,这次他从广西档案馆找到了其长辈的同学录记载,竟然是南宁分校第一期的!这同时也说明了县志中的记载是错误的。既有同学录之记载,自然有效,于是我立即将其长辈的单人信息增补进了系统之中。今日引用这个案例,一是简单阐述一下我的“信息增补标准”和我所秉持的一些底线,这显然是有其必要性的;二是借此引出后面的正文。
一、南宁分校一期梗概
由于我所掌握的抗战之前的南宁分校文献极其匮乏,这让我一度萌生了亲往广西查档之念。后经旁敲侧击打听到,同学录原件很难接触到,但有一种手抄版本似乎可以在档案馆内的电脑上查阅,也就是黎姓后人发给我那张照片中所示。不久之后,另有一位广西的黄埔后人,友情发给我了一份南宁分校1-7期手抄版本同学录的“屏幕翻拍”件,我对此是深表谢意。但这份材料却有个很大的问题,不但是手写体,可辨识度也颇为堪忧(如下图),即便通过图片处理也难有太大改善。
我挣扎了许久,终于在七月底从云南回来后,试着利用第一个卷宗进行南宁分校第一期的增补工作(现已在系统中完成更新了)。当然,这个过程确实很痛苦,眼睛快看瞎了,而且成效不高——所整理出来的名录大量充斥着*?等符号,准确率能有六七成就不错了,只能暂且对付一用,未来修改起来也会挺费力气。经整理,上面所载的南宁分校第一期有步兵5个队、政炮工各一个队,总计950人。
由于桂系的南宁分校“自成一派”,且当时桂系与中央尚处疏离状态,1936年出版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史稿》中并无南宁分校的记载。如此一来,在接触不到原版同学录的情况下,我对南宁分校的粗浅了解,只能是通过2015年的《黄埔军校分校概览》(以下简称分校概览)与1969年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史》(以下简称校史)来实现。
分校概览中南宁分校章节的编纂,似乎并未依托校史,而可能确实参照了原版同学录,把每个队的情况罗列得比较清楚(这部分数据的校史中是没有的,见下图),但其所列数据前后明显抵牾,且存在交代不清的地方。大体来说,桂系南宁分校每期都分别招收学员(行伍出身的下级军官)与学生(招考的中学生等),按分校概览所述,本期学员学生各招了4个队,总人数930余人,队数人数倒是与同学录中基本相符。
但从同学录中很难分清孰是学员孰为学生。据本期毕业生劳声寰将军回忆文章里提到的细节和名字比对研判(虽然队的总数不对),我倾向认为步兵第一、二队为学员,其余为学生。学员与学生修业周期不同,从道理上来讲,后来比叙黄埔学籍时也理应有所不同,但实际看来第一期似乎缺少这种“边界感”。
南宁分校于1926年5月正式开学。同年10月31日,第一期共有101人奉令提前离校参加北伐,据当时的欢送词所载,此时“距毕业之期尚有两月”,由此判断,提前离校的这百人应为学员身份,且学员的毕业时间应在1927年1月左右。而学生的毕业时间则是在1927年8月(一说4月),与黄埔五期毕业时间接近。我认为这两部分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南宁分校一期,毕业人数900多人如前述。
二、南宁分校一期到底有多少人?又该如何比叙?
当我再去核对校史序列表中的人数与比叙关系时,脑仁直接炸了。尼玛!表中南宁分校一期竟然分为了四批,尤其是的数量三千多人更是匪夷所思(以早期南宁分校经费之支绌,哪有能耐和场地训练这么多人?)。另外,比叙关系也令我一脸懵逼,两个号称“6期2总队”,那广州本校的6期2总队又算么比?由于这些“疑难杂症”,前年我在编制《黄埔军校1-23期正期学生番号序列表》时,对于这期竟完全不敢下笔。
在上一章大致理清思路之后,我目前倾向于认为与或为子虚乌有(当然,完全不排除还有我未能了解到的地方),学员与学生毕业时间虽不同,但应都包括在这900多人之中了,若要拆分为的话也可以,但数据恐怕需要改写,都900多像是重复统计了。不过还是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下面备注为“第七军军官教导团第一期”,也就是说,该期亦被视同为南宁分校一期,后来还比叙了黄埔五期独一大队学籍。
我对第七军军官教导团第一期并无太多了解,只知道是在武昌成立的,但从逻辑上来讲,它似乎应是随军的。果然,后来我从民国报纸上查到了1927年7月教导团二期开学典礼的报道,举行地点是在南京花牌楼三十四标营房,而夏威在训话中提到“今天是本军教导团二期生开学第一天,亦即是一期生与二期生及各位长官见面的第一天...”,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教导团一期当时也在南京,而且应该还并没有毕业(或当天毕业、即将毕业)!所以下面的地点应由南宁更改为南京,而且其与南宁分校一期学生&黄埔五期的毕业时间应是相当接近的。(注:此时桂系主力集结于南京附近,不久后李、白等逼常公第一次下野,同年8月爆发的龙潭战役中,第七军为北伐军的核心战力)
如此说来,南宁分校一期应包括南宁“正宗”的900多人+南京“教导团”的400多人,总计1400人左右。而教导团一期既然被比叙为黄埔五期独一大队,那么南宁分校一期如果比叙的话,理应也是五期,从时间上也完全没有比叙六期的道理。6期2总队之说上面已经辨伪,我忽然在想,是否应是5期2总队之误写呢?
三、意外发现了一本“黄埔六期同学录”
其实当我看到“第七军军官教导团”,尤其是旁边的一条“教导团第二期核列为本校第六期独立二大队”时,心里咯噔了一下。教导团一期的情况咱是不了解,但二期我不但有原版同学录,而且早在四年前就整理发布过完整名录。只是以前疏于对南宁分校的研究,没有把两者关联在一起,后来也没再复盘过,以至明珠在匣而浑不自知。
赶紧翻出所藏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同学毕业五十周年纪念特刊》核查,里面的六期简史确实提到了南宁分校同学,但并未写明期别与番号,也没提到教导团。不过从毕业时间上来看,所指显然是南宁分校二期而非一期(这也反证了南宁分校一期绝对不算黄埔六期),再往后查具体同学的名字,也很快就找到了教导团二期比叙黄埔六期的实锤——且看这位方立群就好。
此时我竟有些“悲喜交集”。喜的是忽然发现自己竟“多”出来一本黄埔六期同学录!而且对于增补黄埔名录来说同时“多”出来一个现成的文本——把我以前整理的教导团二期名录拿出来“做个减法”直接就是了。所谓减法,是把其中的学员队剔除,之后的总人数为518人,与校史中的528正好只有一字误差(怀疑是校史中笔误)。(原版同学录藏品交流详情可点击末尾的“阅读原文”)
悲的是如今再看四年前所发的那篇文,腔调与立论就显得有些惨不忍睹了(我收藏的北伐时期《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教导团同学录》(附第二期官佐、同学名录)| 静思斋,好吧,只看名录便好),那会还当人家是“行伍杂牌”呢。不过,我认为六期这几个独立大队的比叙时间,应该是比较晚的(初步判断应不早于1937年,因1936年的校史稿中南昌分校、军官研究班等还完全没提到这个概念)。这大概也可以解释,为何本期同学后来有许多又去武汉分校七期回炉,因为他们当时确实不认为自己算是(也没想到日后能成为)“正牌”黄埔的。
所以又回到那句老话上来:“在未知领域努力探索,在已知领域重新发现”,某坚信,在整理研究黄埔史料的这个过程,只要始终前行,新发现就总会到来,自己的“学识”也会不断地提高。PS:我所编制的正期番号序列表也较之前年的版本新填充、修改了许多,今日且将重新修订过后的五、六两期发将上来。
这一周来写文甚多,着实有点用脑过度了,待我略为修整几日,便着手“强忍着眼睛的不适”弄弄南宁分校二期了,且看到时还会有啥子新发现。
(鉴于目前我尚未能接触到南宁分校的原版同学录,本文部分结论得自二手文献及个人判断,纯属抛砖引玉,如有谬误之处,日后随时发文勘误。在此特别感谢发给我这份资料的那位不知名的黄埔后人,以及这两天帮我查证了不少将官履历的老胡)
前文链接:浅说黄埔军校南宁分校的“高级班”|静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