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店之宝——甲骨学宗师董作宾先生的一纸聘书|静思斋

标签:
董作宾甲骨文甲骨学殷墟国立编译馆 |
分类: 静思斋柜藏民国故纸 |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210)——1943年国立编译馆致董作宾的特约聘书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藏品交流链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8286080492
上篇游记中提到了为嵩山文保事业建言献策的董作宾先生,虽然我对甲骨学一窍不通,且毕生也毫无兴趣触碰,但对于董先生的大名很早便如雷贯耳了。2025年开始(也或许是更早),我对于从事收藏已持“收缩战线、稳步‘转进’”之态度,因此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收获,唯有一件东西让我眼热,忍不住强势出手收作镇店之宝——这便是抗战时期董作宾先生的一纸聘书!若以我所藏故纸的“原主”来说,董先生无疑就是绝顶人物了。
去年清明假期,全家曾去安阳一游,首站即殷墟博物馆新馆。馆藏诚然很好,也随处体现着设计感,但由于小长假人满为患,导致体验感奇差,根本没能看进去,也没有兴致再去殷墟“原坑”刷保了。那天我拍照极少,所幸下意识地拍了几张珍贵资料,正好能在今天用上。
殷墟可谓我国近现代考古真正成为一门科学的发祥地,亦是董作宾一生事业的重要起点。董作宾(1895-1963),河南南阳人,29岁时以北大旁听生的身份考取了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1928年加入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同年秋,主持小屯遗址发掘工作并任领队。这是殷墟首次正式的、科学的考古发掘,董作宾也因此被认为是“从事科学发掘甲骨文第一人”(民国时期殷墟共计发掘15次,董作宾参加了其中的9次,4次作为领队)。
(右二站立者是董作宾)
此后董作宾成为一代甲骨学巨匠,学术成就斐然,位列“甲骨四堂”之一。1948年,董作宾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后随中研院去台,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台湾大学教授等职。1963年去世,葬于南港中央研究院高山之阳,与胡适长久“为邻”。
董作宾去世已久,其旧物在本世纪流入收藏市场,并成为各大拍卖行中的热门标的,颇受追捧。这其中以书法(他的“甲骨体”极有造诣)、手札为多,聘书一类此前则仅见一件,2018年中国书店上拍,估价1.5-1.8w。而近期所获的,为1943年国立编译馆聘请董作宾担任“特约编著”的一份聘书,由兼馆长陈立夫署名签发。
国立编译馆的前身为国民政府教育部编审处,1932年正式成立,首任馆长辛树帜,继任馆长陈可忠,该馆主要业务为编审教科书、审定学术名词、整理历代文献、翻译中外名著等。抗战爆发后,国立编译馆先后内迁庐山、长沙、巴县、白沙镇、重庆北碚等地,1942年合并教育部教科用书编纂委员会,在组织及业务扩大后,由教育部长陈立夫兼任馆长,同时,大学用书编辑委员会也由教育部转隶国立编译馆。(本段资料主要参考胡喜云所作《从“总领译事”到掌理学校图书编译——国立编译馆研究》一文)
而此时的董作宾正在“李庄”,这个四川南溪县下辖的古镇,因中央研究院、同济大学等十几家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的迁入,一时大师云集,被誉为抗战时期全国的“文化中心”之一。董作宾寓居李庄六年,其间兼代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著述颇丰,这其中便有传世名著《殷历谱》。显然国立编译馆大学用书编辑委员会的这份差事只是个兼职,他大概也没有跑去重庆“坐班”的必要,不过他所负责编纂的大学《甲骨文》教科书似乎未见面世,我遍查全网无所得。
今将此件馆藏级故纸作为第三件镇店之宝上架,一切随缘,希望最终能为它找到一个更好的归宿,永久传世。有了这层渊源,去年不曾去过的殷墟遗址,以后也更有热情去凭吊一番先贤了。嗨,叒要出门了,草作此短篇,顺祝各位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