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寻踪(158):凤雏魂断铁壁下,房湖消弭金鼓声——四川广汉雒城遗址|静思斋

标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雒城遗址房湖公园三国砖包城墙益州广汉郡 |
分类: 文保寻踪 |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游记第158篇&川游杂记第4篇:四川广汉雒城遗址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2024年8月1日
来广汉旅游的人,绝大多数是冲着三星堆。为了能参观三星堆,我是丝毫不敢懈怠,兵马未动,门票先行,比抢火车票还紧张。友情提示一下,想参观三星堆博物馆的,提前五天上个晚上八点的闹钟抢票,没抢到也就甭来了。我约的是下午场,走访完张任墓便打车过来,时间恰到好处。
博物馆里人山人海,参观体验自不甚佳,不过现场看到那些惊世骇俗的古蜀神器还是带给我们很大震撼,尤其是某些器物竟是“新鲜出土”的,考古发现的惊喜仍在随时上演。遗址区那边有考古队进驻,目前并不对外开放,也许未来会建成考古公园,这是后话了。既未见到“原坑”,三星堆又是如此人尽皆知,我也没有再写其国保游记的必要。只不过在博物馆中消磨的时光,未如预期那般填满整个下午(约4点半离馆)。天光大亮,早早打道回府心有不甘,这时就需要一个计划外景点来救场了。
从全域旅游图上来看,广汉市区里唯有雒城遗址可去(我虽知道是国保,但原本没空安排,就完全没做旅游方面的研究),而雒城又深具三国元素,于是欣然前往一游。到了之后才发现,所谓遗址是与房湖景区融为一体的,根本不是我想象的那种荒地中的夯土残迹,这倒是让我长舒一口气——没把闺女带沟里去。
雒城即汉代之雒县,属益州广汉郡,此后历经变迁,至明代废县省入汉州,州城即今广汉市(县级)。两汉三国时期,雒县为益州重镇,也是成都北边最后一道门户,前篇曾经提到,刘循、张任等人曾据守雒县抵御刘备一年多,雒城破,刘璋随即凉凉。
八十年代初,在这一带考古发现了古代城墙,出土的汉砖、陶器、钱币等足以证明,史籍中扑朔迷离(甚至是记载有误)的汉代雒县就在这里,基本是与明清汉州城一脉相承的。我为此还专门买了本考古学会的年会论文集研读,其中有一个结论有些颠覆我的认知,即三国时期雒县竟然是砖包城墙!
其实古代的城墙远没有我们在北京西安&影视剧中看到的那么“奢华”。古代多以夯土筑城,而砖包城墙对国力要求极高,直到明代才开始普及,即便如此,就比如我们这的正定城墙(国保寻踪No.59),堂堂真定府城,明中叶才得以包上砖,工程干了整整六年,由此可以略见一斑。这倒不是说久远的三国就没有砖包城墙,只是必然是凤毛麟角的存在,在史籍记载与考古发现中屈指可数。如今竟在雒县现世,怎能不让我感到惊讶?
回到前面所提到的“重镇”,还真不是随口恭维。据《东汉政区地理》所载,至少从东汉安帝元初年间(114-119)开始,雒县就是广汉郡郡治所在,甚至在相当长时间里还曾作为益州州治,是名副其实的区域中心(可以理解为“省会”)。直到东汉末年刘焉立牧益州,是时民乱频繁,原益州刺史郤俭也在雒县被杀,遂将州治迁绵竹,后再迁成都。否则,焉知蜀都不会在雒?
当年汉廷在雒县设有工官,经济与“工业”想来非常发达,或许正是地位与经济基础共同成就了这段砖包城墙。咱虽不懂兵要,但默查地形,觉得此城似无险可守,张任等能以溃军坚守一年何也?自然是凭借它在当时出类拔萃的坚固了。最后连军师庞统都在城下中流矢殒命,所谓落凤坡,无非是演义杜撰罢了。
如今,房湖公园西南面复建了一段古城墙,还整了个雒城门,看着确实挺好看,但却是明清样式,所谓的汉代“雒城遗址”的风貌,我再给加上一张八十年代的考古照片,剩下的只能自行脑补。我们登上城墙,向东走到头,下去正好就是房湖之畔。
唐代宰相房琯晚年贬官汉州,于州城西郊凿池百顷,后世称之为“房湖”(房湖本身也是个省保),1927年川军将领陈离驻防广汉,顺势将这般景致打造成了广汉公园,即今房湖公园是也。房琯在《题汉州西湖》中有一句“城下缅邱墟”,说明当时应该就已探到雒城遗址了,只是那会大概只有倒斗,还没有考古一说。关于此国保之游,自下得城来就算到头了,更多的惊喜,倒是因为这房湖公园。如果说三星堆那边是广汉的史前文明之光,那么这里才是广汉两千年来真正的人文荟萃之地,而且还是个安静祥和的好地方——下面这段声音除外。
而广汉文庙的年份虽只到清代,却是不俗的古建筑,细节上颇有别致之处,我料其可以晋升第九批国保。鲜为人知的是,常公也曾在广汉文庙留下游踪,这还是我在写青城山那篇查常公日记时无意发现的,因为正好就是在他去灌县之前一天(与我的行程几乎一样)。
常公1940年4月从重庆去成都,主要是为了出席4月23日黄埔军校16期3总队的毕业典礼,第二天即与贺国光(时任四川省政府秘书长)同往广汉视察。其在日记中写道:“其地富展整雅,在旧都市中实少见也,即在文庙公园旅馆午茶,其文庙棂星门亦精雅非常,古柏茂盛,尤为可爱...”说起来,我对广汉的观感实与常公暗合,但(超级)喜爱这座小城之意,却尤胜常公。
离开文庙,穿湖心岛,忽又邂逅一处抗战遗迹。考虑到本篇篇幅已不小(尤其是后半部分已与该国保无关),有些史料还需整理,我亦想再查些资料,遂决定就此收笔,之后另作一附篇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