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小升初与民国时期的小升初|静思斋

标签:
民国会考昆明明应寺民国小升初昆明大板桥小学昆明实验县 |
分类: 静思斋柜藏民国故纸 |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158)——1939年昆明明应小学的一张毕业证书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藏品交流链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6894946604
今天中午,我去参加了闺女课外班的家长会,耐着性子听老师讲了一大堆“饱含真理”却又没啥营养的F话。
说心里话,我对当前的教育模式感到极度的困惑与无奈,究其原委,或许是在这两个背离上:开端与终端,目标与结果。分流提前到中考,无可避免地造成了内卷的提前,而由于过早分流的强大压力,也让所谓的“减负”完全成了一纸空谈,内卷反而空前加剧。如今,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升初,早已是暗潮汹涌,操作不断。有些家长甚至表示,内卷从一出生就已经开始了,仔细琢磨一下,这么说或许还真不夸张。
在学校学得简单,去外面(或以后)考试考得难,那肿么办?只好报课外班呗。给闺女报的班,90%的根源是为了应付小升初(择校挑班),学校老师都建议你去学,不学吧,似乎约等于默认选择被“淘汰”。对此,国家欲禁而不绝,人家转成偷偷摸摸的(其实都是掩耳盗铃,哪个不是心知肚明?)接着办,反而因为需求的剧增而热火朝天,这可真他娘是个讽刺啊...
其实吧,我已经属于非常佛系的家长,对于内卷、鸡娃那一套东西嗤之以鼻。只要态度端正,身心健康(以下省略优点一百种)...成绩那些都是浮云,好了自有重奖,差了往往也就是一笑而过。报班这档子事,100%都是夫人操作的,当然,我想她也是被浪潮所裹挟的,很多时候心里矛盾不已,对此我又是完全理解。我每每看到如今仅仅是初一的那些学生,剪着齐刷刷的短头,晚上七八点才能放学回家,真是为闺女她们的未来由衷感到心疼。
这就是我们将要面对的小升初,无可逃避,明年九月见分晓。
以上种种,加上这两天新收到的一张民国毕业证,让我忽然对民国时期的小升初产生了兴趣。我经手过的老毕业证多入牛毛,这张上面倒是有个挺特殊的地方,只见在它的左边,加盖了一个“会考及格”条章(实际上,我血拼将它拍回,也正是为此)。这让我有些惊讶,因为我之前所听闻的会考,都是发生在中学毕业阶段,难道民国时期的小升初,也有这样一道坎吗?
所谓会考,是民国时期的一种毕业考试制度,其诞生是以1932年5月《中小学学生毕业会考制度暂行规程》的颁布为标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考和如今的中高考有些相似的地方,但绝不完全一样。其关乎学生最终能否领到毕业证,另外虽有成绩方面的考量,但对于进入好赖学校,似乎并不具备充分必要性。简单来说,当时的学生先是要在本校考一场,然后参加由当地教育行政机关组织的会考,只有会考及格方能领到毕业证书(而现在高考即便“落榜”,无非是上不了大学,但不影响高中毕业,这就是最大的区别),否则需复读或留级。如果是高中毕业生,还要再参加一场“高考”,看起来当时的学生,也挺难的。
会考制度的确立,是以“整齐学生毕业程度,增进教学效率”为出发点,这自然是有其先进性。不过以当时的客观条件,实际执行起来自然问题多多,过于刚性的条款,甚至引起了激烈的矛盾和抵触。某举个栗子,据当时的抽样调查,会考第一年实行后,及格率大概只有70%左右,也就是有近三成人上了噶多年学没法毕业。这个数字要放在今日,那足够骇人听闻了,又怎可能让人欣然接受呢?
所以,对于这些在《暂行规程》中发现的问题,后面几年几乎每年都会对条款进行优化,推出新规,这些不再详述。而对于小学毕业生的会考,在实行一年多之后即被废止,教育部在1933年颁布的新规,已经改名为《中学学生毕业会考规程》了。照这样来说,民国大部分时间里小升初貌似并无太大压力。不过1939年这张毕业证上的这位小学生却还是参加了会考,这让我有些费解。目前相关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学,小学会考鲜有人提及,是否抗战时期各地有各自不同的规则,我尚未查到,暂留此一问。
另外,这张故纸上还有两个细节值得一提,皆在校名之上。该校名为昆明实验县第四区区立明应小学,算是一所公办学校,这“实验县”的叫法,首先引起了我的注意。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国府已渐渐走入正轨,但全国各地差异极大,政令施行问题良多,遂有改良县政的探索与尝试,“实验县”的热潮风靡一时。这些实验县较之普通县,在各方面有着较大的自主权与自由度,它们既有政府所办,亦有些由社会人士负责(如晏阳初在河北定县、梁漱溟在山东邹平)。
昆明便是当年的实验县之一,其设立于1934年,全称为“云南县政建设实验区昆明县政府”。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当时同时有昆明市与昆明县,前者是从后者之中划出来的一部分,作为省会。据当事人杨汝洲回忆,抗战爆发后,全国统筹动员,地方自治有名无实,昆明实验县遂在1942年宣布取消“实验”二字。而昆明县则在1953年被撤销,从此成为历史。
让我着实没想到的是,这所看起来名不见经传的明应小学,学校和当年的老校舍竟还都在呢!据《昆明学校概览》所载,该校位于大板桥,前身为宣统元年(1909年)创办的昆明县东路板桥堡初等小学堂,后又添设高等小学,民国年间合组为昆明县第四区大板桥高初两级小学校,因高级部校址设在明应寺,故又叫名明应小学。这些要素,均在此张故纸上完美体现。该校现名官渡区大板桥小学,可谓货真价实的“百年老店”了。
该校著名校友-民国时期空军机械学校校长李怀民将军
而明应寺作为该校校舍足足使用了五十多年,直到七十年代才“光荣退休”。期间,在昆明解放前夕,还曾短暂在此开展过农民运动,现在倒成了相关部门明确公布的红色遗迹+宗教场所,其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史,恐怕已少有人知了。也许,这座古刹本也是很默默无闻的一个,我查了半天它的始建年份、详细情况也不得要领,甚至连当代一张像样点的照片都挺难找到。好奇之下在地图上查了一下,发现这里现在也还是标准的郊区,那是尊嘟远呐!估计俺也是无缘去寻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