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保寻踪(142&143)合篇:淮河文明曙光地,春秋古墓长相伴——安徽蚌埠双墩春秋墓双墩遗址|静思斋

(2023-12-28 18:24:40)
标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墩遗址

双墩文化

双墩春秋墓

钟离国

分类: 文保寻踪
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游记第142&143合篇:安徽蚌埠双墩春秋墓&双墩遗址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2023年12月3日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蚌埠市淮河北岸小蚌埠镇双墩村,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通过丰富的出土文物,专家学者们认为该遗址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将其命名为“双墩文化”。双墩遗址的发掘堪称淮河中游地区史前文明考古的里程碑,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双墩文化亦被誉为“淮河文明之光”,在谱系中也是叫得上字号的。

只不过,此类远古时期的人类文明,已经超越了我的认知与兴趣点,历史与考古,毕竟有所不同。我平素研读历史,最远大概只到春秋战国,或多或少总能找到些文明的代入感与“共同语言”,若再往前推到那些原始或接近原始的先民,他们的所思所想与生活状态则完全不是我所能&所愿意感悟的。此前我虽偶有寻访遗址的经历,年代也未尝有早于商周者,即便是在博物馆看到类似时期的东西,通常也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罢了。

所以此次蚌埠之行,我最初并无前往双墩遗址的热情,周日这天我本打算耗在蚌埠市博物馆来着。但之前一天在凤阳县博物馆,看到了春秋时期钟离国的一些出土文物,颇为赞叹,又得知就在双墩村还有一处钟离国君的墓葬,合着是不大的一块地方竟有国保两处。既如此,亦可以带着去博物馆前先看看源头的目的,走一趟也算值啊。于是从凤阳返蚌埠后,先去了遗址那边,双墩村那边有178路公交车通达,在“遗址公园”站下车,步行不远即到。

国保寻踪(142&143)合篇:淮河文明曙光地,春秋古墓长相伴——安徽蚌埠双墩春秋墓双墩遗址|静思斋
图1:“遗址公园”正门

所谓遗址公园,目前大概还是一个停留在规划图上或建设初级阶段的雏形,旅游属性约等于零(即便建成了,我想也提高不了多少)。但让我略感惊讶的是,就我在的那会儿,仍有两三拨人到此一游,尤其是在我临走时到的一位先生,看起来还是从北京开车过来的,请我帮忙拍照时,随口聊了几句,显为同道中人。不由感慨,随着人民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广泛,对历史文物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在文物宣传方面,这些年或许我也算是薄有微功。

国保寻踪(142&143)合篇:淮河文明曙光地,春秋古墓长相伴——安徽蚌埠双墩春秋墓双墩遗址|静思斋
图2:双墩遗址&双墩春秋墓

墩,土堆也,双墩村就是因地表的两个土堆而得名。沿着一条村路进入“公园”的范围内继续向东行走,遗址区的风貌很快展现在眼前,左手边远处的田间可见两个顶棚,大概就是目的地了。右手边则有大土堆一个,便是双“墩”之一。另一个呢?就在上图右边那个圆形顶棚那(即双墩一号墓),在考古发掘后,已经从墩变成坑了...

国保寻踪(142&143)合篇:淮河文明曙光地,春秋古墓长相伴——安徽蚌埠双墩春秋墓双墩遗址|静思斋
图3:墩就剩一个了

平地上无缘无故忽然出现墩,而且还是久远流传下来的,几乎是摆明了告诉人们这里有墓葬,连我这种半吊子都能看出些端倪。有趣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在这里“因地制宜”建了雷达站,着实显得有些“有眼不识泰山”,施工折腾半天,竟没发现是古代墓葬。

国保寻踪(142&143)合篇:淮河文明曙光地,春秋古墓长相伴——安徽蚌埠双墩春秋墓双墩遗址|静思斋
图4:双墩一号墓旧貌

但砖业的盗墓贼当然不会看走眼。实际上,双墩一号墓也正是由于2005年被盗掘时让村民抓了现形(此时已是市级文保),才进行的抢救性发掘。考古工作者在封土正中心还发现了古代盗洞一条,本以为剩不下啥东西了,成果竟出乎意料的丰硕,共有五百余件精美的文物(包括诸多青铜重器)重现世间,这可能是因为后世地下水位的抬升,很幸运的给墓葬带来了“保护”。此墓原被认为是汉墓,这个结论在发掘后即被推翻,通过这些器物上的铭文,一个春秋时期神秘方国——钟离国的身影浮现,而此墓,乃是钟离国君“柏”的长眠之地。

国保寻踪(142&143)合篇:淮河文明曙光地,春秋古墓长相伴——安徽蚌埠双墩春秋墓双墩遗址|静思斋
图5:钟离国方位图

“钟离”在古代史籍中仅偶见零星记载,而且似乎更多是作为一座城池或大国之附庸,其作为独立方国的历史源流早已不可考,一说与秦同为嬴姓。钟离国当年应属“淮夷”的一个部族,说是诸侯国吧,层次貌似也比较低,不是周王朝正经册封的那种。在春秋时期的大国兼并中,钟离终是失其国祚,后来或是被楚所灭,成为楚之边邑。钟离城遗址在今凤阳县东,距此墓有三十多公里,这一带当时地处吴楚交界,战事颇多,甚至因为两国女子争抢桑叶都能引发国战(卑梁之衅),是役楚师败北,钟离一度被吴所占。

钟离君柏也曾与旁边强大的徐国交兵,战而胜之,俘获的戈就埋在墓里,表现出一定的战斗力。不过其当时是作为独立国家的君主还是吴楚等国的附庸则很难说,我较倾向后者,因为其墓出土五鼎四簋,对应卿大夫身份,若是诸侯,在礼崩乐坏的大背景下,似乎就显得“低调”了。但此墓形制又着实独特,诸如白色垫土层、五色土辐射图案等均是国内首现,圆形竖坑墓室亦仅见于当地两个钟离国墓葬,表现出了钟离独特的文化属性。据一些出土文物的碳十四测定结果,双墩一号墓被认定为春秋中晚期,距今约2600年。

国保寻踪(142&143)合篇:淮河文明曙光地,春秋古墓长相伴——安徽蚌埠双墩春秋墓双墩遗址|静思斋
图6:钟离君柏墓原坑

大概正是由于这些独特之处,在考古领域有着重要意义,该墓得以列入国保。不过,它也是我已走访过的国保中最寒碜的一个了,在顶棚之下,仅有一“坑”,形制不全,空空如也。正好有一伙人与我几乎同时到达,在坑边啧啧连声摇头不绝,几乎秒走。呵呵,我估计是刷小视频刷到的,来了发现是真坑,却不知就在北边不远处,还有一片更“知名”的遗址呢。

国保寻踪(142&143)合篇:淮河文明曙光地,春秋古墓长相伴——安徽蚌埠双墩春秋墓双墩遗址|静思斋
图7: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照(第七批)

当然,钟离君柏恐怕也不知道,和他“做邻居”的还有四千多年前的一伙“古代人”,而且根据遗址命名原则,这些先民(乃至很大范围内的)的文化谱系,最终竟是因为四千多年后他的墓冢而得名!

国保寻踪(142&143)合篇:淮河文明曙光地,春秋古墓长相伴——安徽蚌埠双墩春秋墓双墩遗址|静思斋
图8:顶棚下的“双墩遗址”

从坑旁边的一条土路北行约二百米,那个更大的棚子下,就是双墩遗址了。看起来似是准备建设场馆或场景复原,目前亦是空空如也,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涂料味,不过倒是没有坑了。据考古成果分析,有专家认为这里并非先民的聚居之地,而或为一处祭祀场所,就连那个人称“淮河少女”的标志性陶塑人面像,或许也是巫师的形象。

国保寻踪(142&143)合篇:淮河文明曙光地,春秋古墓长相伴——安徽蚌埠双墩春秋墓双墩遗址|静思斋
图9:与先民共舞

在旁边近乎齐膝深的杂草中溜达了一圈,此处已无甚可看。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地方,先民在这里盘桓的时间跨度,恐怕接近千年,历史的车轮以一种极其缓慢的速度向前滚动,文化也在悄然滋生着。但这种一眼千年的“无聊”,却让我这种希望每一天都能过得精神饱满的人,忽生空虚寥落之感。乃一口气折回穿过马路,直登上双墩二号墓封土顶端,俯瞰四方开阔景象,终是稍吐胸中瘀滞之气。脚下二号墓的主人是谁?与钟离君柏是何关系?如今尚不得而知。此墓当年没有一并发掘,或许是因为墨守着“非必要不主动发掘”的现行原则吧。

国保寻踪(142&143)合篇:淮河文明曙光地,春秋古墓长相伴——安徽蚌埠双墩春秋墓双墩遗址|静思斋
图10:在双墩二号墓顶俯瞰

从荒凉的双墩到博物馆,就像是重回人世间。从源头而来,再以现代文明的视角审视这些古代文明,或许才能切实体会出人类前行之伟大。此既有对生于现代文明之庆幸,亦有对未来文明之憧憬,可惜,总有很多东西我们无法再见证。

国保寻踪(142&143)合篇:淮河文明曙光地,春秋古墓长相伴——安徽蚌埠双墩春秋墓双墩遗址|静思斋
图11:“淮河少女”

国保寻踪(142&143)合篇:淮河文明曙光地,春秋古墓长相伴——安徽蚌埠双墩春秋墓双墩遗址|静思斋
图12:钟离君柏的家伙什儿

双墩遗址与春秋墓撑起了蚌埠博物馆的半边天,我见到了“淮河少女”的实物,原来只有巴掌大小...钟离君柏的坛坛罐罐也都在这里。其实,出土器物的铭文上所写为“童麗”,专家说这是钟离的另一个称谓,相关的考证我看过,考古报告看了也不下百页,但金文一道实非我所能解,看了仍是不明觉厉,连提出疑问的水平都没有。这种无力感一如前述面对远古文明之时,故看双墩这两处资料的过程相当不顺畅,思绪经常天马行空,事倍功半也。所以关于考古,关于文化,不细说也罢,即以考古学家来说,很多事亦只能是推测,而非结论呢。

国保寻踪(142&143)合篇:淮河文明曙光地,春秋古墓长相伴——安徽蚌埠双墩春秋墓双墩遗址|静思斋
图13:淮河文明之光

博物馆前是市民广场,广场两侧的立柱上,刻满了来自双墩文化的符号。它们比甲骨文还要早近四千年,被认为是与汉字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始祖”。在夕阳的映照下,这些来自七千多年前的文明曙光,在今世依然熠熠生辉。


                                  静思斋  于岳
                                  2023年12月2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