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危宿钟将军说个事:民国时期的行政督察专员,到底是个什么职务?|静思斋

标签:
民国行政督察区民国行政督察专员民国专员危宿钟萍乡学院 |
分类: 静思斋柜藏民国故纸 |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139)——1938年危宿钟签发的江西省第二行政区小学师资训练所毕业证书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藏品交流链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6529137353/
上周末轻装跑了一趟安徽凤阳,临走之前,还上传了一件抗战时期的江西省第二行政区小学师资训练所毕业证书,签发人为专员兼所长危宿钟。凤阳之钟楼颇有名气,我在火车上订酒店时原想住在那附近,忽然想到了“危宿钟”的名字,不禁一阵悚然,我去!这口彩可不大好哇!遂立即作罢,改在龙兴寺那边下榻。
我计划明天开启这一系列游记,此处不表,且先来说说危宿钟这个人。由于这个姓氏颇为独特,此前我也对这个名字有些印象,这次正好深入查了一查。危宿钟(1888-1951),江西萍乡人,出身于保定军校第二期(同学录中似乎误写为范宿钟),其军旅生涯主要是跟着老同学何键混(何毕业于保定三期,严格说来其实是危的学弟),倒是被看作湘军将领,官至第15师师长兼湖南省会警备司令,1946年实授少将军衔。
1930年,彭老总指挥红三军团攻破长沙,危部守城不力,丢盔弃甲,深遭正牌湘人同僚(如刘建绪)杯葛。何键也不太好摆平这个内部矛盾,便打发危宿钟到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去当中将高参的闲差了。当时常公正在江西主持“围剿”,危宿钟很快就抱上了一条新大腿:他的保定同队同学熊式辉先后担任南昌行营参谋长、江西省主席,正是风生水起。在熊的帮助下,危宿钟出任总司令部党政委员会萍乡分会委员长(这个似乎可以视为专员的前身),由军人变成了一名“地方官”。
爱好民国史的朋友应该经常会见到“专员”的名称,我此前的故纸小文中也时有提到,但未曾展开说说,这到底是个什么职务呢?要说专员,就先得介绍一下“行政区”,其全称为XX省第X行政督察区,是三十年代初国府在行政方面的一个创举。根据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思想,国府最(一)初(贯)实行的是省县二级制。但一个省所辖的县,少则大几十,多则上百,各县之贫富远近,情况又大有不同,这对于县政推行带来很大不便。于是介于省县两者之间的“中级机构”——行政督察区应运而生,而行政督察专员(简称专员)就是行政督察区的一把手。
行政督察区肇始于1932年,最初由行政院与常公在江西所领的总司令部分别推行,但这两条线的分区,规章与职权并不太一样。常公这条线的行政督察区(前身便是各党政分会),由于围剿军事任务紧要,推行力度更大,给专员赋予的职权也更高,危宿钟便是这条线上的专员,在剿共上颇卖力气(这可能也是他五十年代被镇压的重要原因)。红军长征后,留下打游击的湘赣省军区司令员彭辉明,就是战死在危宿钟的防区里,其继任者陈洪时被危宿钟诱降。
行政督察区几年推行下来,给县政带来不少活力与促进,成效显著。于是常公主持的行政院在1936年重新颁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暂行条例》,将此前两条线的行政督察区整合统一,并推行全国。此条例虽称暂行,但这个制度似乎可以说是正式的,直到国府撤台,方无形瓦解。而且它的影响也很深远,新中国成立后也曾一度设置“专区/地区”,有点像照葫芦画瓢,直到后来才演变为如今普遍的省市县三级制(个别地区仍存在)。
由于民国时期不便公然违背孙总理的方略,故省县二级制在法理上一直未改变,行政督察区通常也没有体现在地图上,不被认为是一个正式的层级,而是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其实我一直不太能理解二者在本质上有啥不同),这就有些类似于前清的“道”,而实际在区划上无疑又可以比之如今的地级市。
另有学者将其称之为“虚级”行政区,我对此说不甚以为然,要说虚也只是虚在纸面上。因为专员同时还兼任着保安司令(统辖地方保安团队),另还一度兼任专署驻地的县长及区办各种事业的一把手(比如故纸中的师资训练所),地方文武大权集于一身,公署的属官也配套完备,相当于如今的市委书记兼市长兼军分区司令员兼各种局长!可绝不仅仅是个派出的“督察”而已。你看呢?不但一点不虚,恐怕还是近代以来该级别地方官职权最重者。
专员是文职的简任级,由于同时兼保安司令,在武职上还能挂少将衔。当然,专员也不一定像危宿钟这样,非要是军人出身才行。江西省第二行政区先后驻于萍乡、宜春,据1935年《江西重新划定行政督察区》所示,该区下辖萍乡、宜春、万载、分宜、上高、宜丰、新喻、高安、新淦、清江、丰城11县(不同时期有所变化,大致相当于如今萍乡、宜春、新余三个地级市的辖境)。
另据国府行政院的一份授勋档案记载,危宿钟至少在1946年还担任着该区专员,主持该地方工作已不下十五年,无疑是当地近代史中一位重量级人物,要说毫无建树也不可能,至少我所藏这张毕业证书所涉及的“推行国民教育”便是勋绩之一。可惜或许是由于如今被认为形象不太“正面”,事迹鲜被提及,我竟连一张好点的照片都没找到。
另外让我没想到的是,故纸中的这个师资训练所,竟也还有血脉存世。该所原在宜春西村镇,据当地市志、教育志的记载,1941年迁萍乡宣风镇(今属芦溪县),改称为江西省立萍乡简易师范学校。此后该校一度迁到分宜,解放后又迁回萍乡,曾用江西省立分宜师范学校、江西省萍乡师范学校(系分宜师范与萍乡女师合并)、萍乡高等专科学校等校名,现为萍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民国期间萍乡的军政要员——危宿钟》,载于《萍乡文史资料第12辑》,1990年;
《国民党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简述》,赵小平,1990年;
《南京政府行政督察专员制废止时间考》,翁有为,2003年;
《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行政督察专员制的统一》,侯桂红,2020年;
《忆分宜师范》,载于《分宜文史资料第1辑》,1988年;
《萍乡市教育志》,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