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故纸中一位广东台山籍警察的事业与爱情|静思斋

标签:
中央警官学校广东省立越华中学台山越华中学民国警察陆芝婴 |
分类: 静思斋柜藏民国故纸 |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137)——民国时期中央警官学校毕业生陆芝婴旧藏文献一批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藏品交流链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6496514718/
大概是去年这个时候,我拍回来一批民国文献,这批文献的原主名叫陆芝婴,广东台山人,是中央警官学校的毕业生。那天卖场中有关陆芝婴的东西被我一股脑收入囊中,为此折腾得手忙脚乱,最后共计斩获七标八件,时间跨度在1943-1952年间,涵盖了他从中学到成家立业的一段人生轨迹。
当然,这些只是陆芝婴旧藏的冰山一角罢了,这也是我从事收藏以来,看到的几乎是“每个人”的最终结局——流散,时间早晚而已。而像我这般,愿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力收合并坚持打包出售,使同一人之旧藏在一定范围内尽量保持完整的藏家,似乎也不甚多了...
就以这封1946年中央警官学校的信函来说,信封上写得分明,是给陆芝婴寄毕业证明书的,但如今里面只剩下警校校长李士珍的两页训词,关键物件已然杳无踪迹。这也不难理解,因为那一张证书的经济价值,恐怕就不低于我所获的全部,作为卖家,肯定是希望能给它找一个更好的“归宿”。但也正因它的流散,给我考证陆芝婴的学籍信息平添了很大难度,昨日我试图从1947年警校正十八期同学录后附的先期同学名录中查找,翻阅了近一个小时,也未有所获,只得遗憾作罢。
这几张票证倒算不上多么稀罕,但细节上却有些值得叙述之处,我便以时间顺序,简单来说说吧。
陆芝婴的八张故纸中,年份最早的是这两张:1943年广东省立越华中学的毕业证明书与军事训练团证明书。这两张证明书由时任校长关元藻(1899-1965)同时签发,这位关校长是广东开平子眉村人,我在“村志”中查到了一条记载,他早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据说还是一位数学家,曾因破解了一个世界性的数学难题而闻名。
这所学校的来历也颇为不凡。据曾担任过该校校长的黎梓材回忆,该校前身是广东省立第二中学(即原越华书院、广府中学),广州沦陷后疏散到中山,改称广东省立中区临时中学,后再疏散到香港,1940年迁返恩平县。这一说法在文史资料中多有体现,经我查考一番,所述大体没问题,唯有该校前身是否为省立二中,值得探讨。因为省立二中在1932年因校舍失火停办,并入省立一中(后改称广雅中学),此后省立二中在阳江重建(后改称两阳中学),然无论广雅还是两阳,并无迁到香港、恩平的轨迹,似乎与中区临中并无直接关系。但该校后来也确实改名为越华,其中的渊源究竟在哪,让我有些费解。
以查到的史料归纳来说,中区临中应该是1939年在中山为收容沦陷区迁来的师生而设立的,前身或是否有前身存在疑问。此后的脉络则很明确:1940年迁恩平,学生多来自于四邑(今江门地区,陆芝婴便是四邑子弟)及两阳(阳江、阳春),1942年改名为越华中学(黎文写为1941年),1946年初迁台山县公益埠,以原胥山中学校址“胥山纪念堂”(1928年伍子胥后人兴建,今尚存)继续办学。越华中学如今仍在这里,校名都没变。
陆芝婴应该是在1946年初从中央警官学校毕业的,其具体期别未知,原因如前所述。他从高中毕业到警校毕业隔了三年,时间显得稍微长了点,之间尚有什么经历,亦无所知。在校期间,陆芝婴加入了中华警察学术研究社,这是由校长李士珍一手创办的一个“学术机构”,据说凡警校学员生,哪怕是没入d,也必须集体入社。但这个社员证,收藏市场上并不常见。
另从上面这张证明书可知,陆芝婴毕业不久即被派往台湾工作,光复之初的台湾,正是用人之际。这也不知是否是他本人的志愿,但总归侨乡子弟骨子里都有着在外闯荡的勇气,而且这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很好的一个选择——早早避开了内战的烽烟与离乱,过上了相对平稳的生活。
陆芝婴起初的岗位在台东县,在这里,他也收获了爱情。国府接收台湾后,台东县首任警察局长是伍普星,毕业于警校正科六期,此人也是广东台山人,搞不好还是伍子胥的后人。1949年元旦,在老大哥伍普星的主持下,陆芝婴于台东县警察局大礼堂与一位当地姑娘举行了婚礼。婚书一式两份,喜气洋洋。
此后陆芝婴曾先后在澎湖、屏东任职,职务至少达到了分局长,具体的事迹再难知悉,我收集到的故纸也在这张1952年的奖状戛然而止了。它们既然出现在市场上,想来原主已作古,我倒是期待日后有机缘,再能收获他的同学录。陆芝婴生于1923年,今年正好是他的百年诞辰,特随手记之,以故纸中发掘的零散片段,留下一位小人物的微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