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校版1941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六期第一总队同学录暨影印说明|静思斋

标签:
黄埔军校16期1总队黄埔军校16期同学录黄埔军校同学录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
分类: 史料整理 |
我在四月底已完成了对16期1总队同学录的前半部分工作(扫描、发布官佐名录),并写了一篇《“迟到”的黄埔军校16期1总队同学录》。但影印本的制作一直未能开展,主要是因为四百余页的图片几乎每页都要修补,需要大量时间,且工作极为枯燥,我只是偶尔作为调剂断断续续的弄,直到本月中旬出游前夕才大致完成。
在前文中我已对这本同学录的情况有所介绍,其底本是本总队去台同学在早期影印的一册。我基本可以确定,当时页面内容是按原版原貌原色影印,应该也并无一页增减,只是竖版内容采用横版印制装订,且正反两页内容倒置,让我感觉非常别扭(后期17、18、19三期的同学录,内容本为横版,横版装订则毫无违和感)。
我未曾见过本总队真正的原版同学录,对它的开本、装帧方向及上述排版情况不敢断言其是非。过反复斟酌,我本次重新影印时改为传统的竖版竖式装订,经过精心调校编排,内容顺序及翻阅效果现已完全顺畅。只可惜当年成都的印制条件极差,照片尺幅很小且效果不佳,台湾早期影印时品质似也略为降低。此番成书,虽已是诚意推出,但部分照片页面效果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却非人力所能解决的了。
去年编制黄埔名录时,由于当时尚未获得这份原始文献,对16期1总队名录的重校只能依托于湖南版《黄埔军校同学录》,是16期诸多总队中最不让我满意的。回来后这几日身体状况不佳,便做了些不太费脑子的重校工作,不得不感慨,有无原始文献的差别实在太大。在我已校对过一遍的基础上,又发现、增补了湖南版的错漏数十处,其中涉及姓名的竟达28人!今日发布的这份16期1总队名录,较最初的网传版本修正了百余处,应为如今最为翔实、准确的一份了。
最后再单独介绍一下本总队的两位杰出人物,一文一武,大家也许都听说过。文者,黄仁宇(1918-2000),他在毕业后长期担任参谋工作,在驻印军时期还曾负过伤,50年代早早脱下戎装,再赴美国攻读历史,谁也不曾想到,这次华丽的转行造就了一位日后极负盛名的历史学家,黄仁宇的成就及知名度最终远胜旧日袍泽。他著有《万历十五年》、《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等脍炙人口的著作。
武者,杨汉烈(1919-1987),民国四川军阀杨森上将的二公子,虽说杨森一辈子生了四十多个儿子,但杨汉烈则是他最器重的一个(长子因为通G,与杨森断绝了父子关系),被当作二十军的接班人来培养。杨汉烈似乎并没有利用自己显赫的身份搞什么特殊化,不但降级投考军校当大头兵,毕业后仍谨守本分从基层干起,相比另外一位军阀公子哥马继援,境界似乎高了很多。
二十军虽为地方杂牌,但在抗战时期不失为一支劲旅,劳苦功高。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时任连长的杨汉烈所部百余人与日军突遇,杨汉烈英勇当先,与敌贴身肉搏,身被数创,险些殉国。虽是立下战功,但也让老爹惊出一身冷汗,最后还是把杨汉烈调离了前线。
在二十军这种比较坚挺的杂牌体系中,部队更像是军阀私产,终归还是有些可以操作的“门道”,离开前线的杨汉烈官职反而越来越高,解放前夕竟然还接了老爹的班,担任二十军军长一职。以其黄埔16期的资历,这在正常情况下绝无可能,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例,要知道他的同学此时能到团营级主官就已算混得非常不错的了(黄仁宇此时大概还是少校参谋)。能够与杨汉烈一拼的,貌似也只有前面提到的马继援马大少...杨汉烈后来在四川率部起义,最终与老爹两岸相隔,解放后担任过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员等职。
如今距16期1总队毕业已有83年,即便是当年17岁的毛头小伙,如今也已百岁高龄了。不知他们之中,还有人健在吗?
影印本上架链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6208584165/
16期1总队同学名录详见:1940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六期第一总队同学录
16期1总队官佐名录详见:1940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六期第一总队官佐名录|静思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