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湖北宜昌鲜为人知的航空委员会空中射手训练班|静思斋

标签:
空军抗战空军射击士航空委员会空中射训班空中射手训练班敖源清 |
分类: 史料整理 |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124)——1937年航空委员会空中射手训练班第一期同学录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藏品交流链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6030550521/
说起一年来最重要的收获,那就是这一册《航空委员会空中射手训练班第一期同学录》了。此书在收藏网上出现之际即引起注目,最初我预设万元成本竞拍,结果到了拍卖时,价格很快远超红线。我对此书持志在必得之心态,只能咬牙硬上弓,并已放弃了成本考量和心理上限,好友孙兄当时目睹了这场恶战,其间亦曾劝我放手,我引用了胡琏将军的一句名言回曰:“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这话说得看似云淡风轻,但面对着节节攀升的数字,心中其实还是鸭梨山大,所幸最终顶住了竞争对手的猛烈冲击,强势将其纳入囊中。
我对于抗战时期的空军始终有一种强烈的崇敬,早年还曾有为其著书立说的愿望,虽遗憾于不能实践此愿的现实,但这份情怀始终都在。当我最初看到这本书的照片之时,便已知道这是一份并不属于中央航校系统、且我闻所未闻的抗战空军史料,有志于使它重见天日,这才立下了志在必得之决心。
航空委员会(抗战时期的空军最高指挥机构)下设的空中射手训练班,史籍中失于记载,在文献档案平台检索也几无所获。有一种说法是,该班由广东空军耆宿黄光锐将军创办,此说目前没找到旁证,但从官佐的人事构成来看,确有很大可能。该班班主任由广东航校出身的敖源清(即敖伦,广东开平人,当年黄光锐率广东空军归附中央时,敖是其中一位中队长)担任,其所作开篇序言的第一句话即为:“本班开始训练之日,即倭寇侵我平沪之时”。据此以及同学录中唯一一次出现的时间地点落款判断,航空委员会空中射手训练班(以下简称射训班)创设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后,班址在湖北宜昌(至少是第一期毕业时在这里),第一期大约在1937年12月左右毕业。
(不知是宜昌的哪个老建筑?)
射训班是一个为期三个月的短期训练班,它的设立是为了“适应战时需要,养成空军射击人员,俾协同飞行人员易于达成空战任务”。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即射训班培养的不是飞行员,而是射击士,从本班毕业的同学均不是飞行员(至少这时不是,除非后来还有航校教育经历)!这其中有一些同学在抗战中殉国,有些小传(比如樊孟云烈士)的作者不解其详胡写一通,实为谬之千里。
那射击士具体是干什么的呢?近些年来,以“八一四大捷”为代表的光辉战绩已然脍炙人口,而对于空军战史的书写,也多侧重于空战之主线——即“打飞机”。实现这些战绩的,绝大部分是战斗机(驱逐机),以高志航等空军四大天王为首的一众空战英豪们,全都是战斗机飞行员,他们所驾驶的霍克2、3,一人一机,一往无前,自然不需要、也没地方配备射击士。
但空军还有轰炸、侦查、运输等机种,它们的空中战斗力相对薄弱(或基本没有)。以轰炸机为例,它们的航速不及战斗机,在辗转腾挪空中格斗上大为逊色,一旦从后面被“咬”住,基本就成了活靶,所以便有了防御用途的后座机枪,好歹能还个手。而操作后座机枪负责后面防御的,就是射击士。在美国电影《决战中途岛》中,那位令人印象深刻、最后被鬼子沉入海底的“小胡子”布鲁诺·盖多便是这个角色。倒是在国内的影视作品中,射击士基本没啥出镜的机会,原因正如上段所说,画面都用来展现战斗机的骁勇了。
很多朋友或许并不太清楚,其实“八一四大捷”的3:0,是我国以战斗机“吊打”没有护航的鬼子轰炸机所取得的战果。在战争爆发之初,鬼子或许是有些“轻敌”心理,也或者是对己方飞机的性能有恃无恐才如此张狂(日军被击落的96式陆攻机,有较强自卫火力,航速上其实也不虚霍克),待后来鬼子的战斗机大量投入战场后,我空军战损随即激增,以至在美援以前逐渐丧失战力。
在战斗机浴血奋战的同时,我空军轰炸机(第一、二、八大队)也积极出击日本军舰及地面军事目标,由于分工不同,很难有直接击落敌机的高光时刻,这些飞行员身上的英雄光环就显得弱了许多,有时恐怕只有牺牲了才会为人所知。当时一、二大队配备的主力机型为诺斯罗普2EC(轻轰炸机),著名抗战英烈沈崇诲,在飞机受伤无法返航的情况下,毅然驾机撞向日本军舰英勇牺牲。同机一同殉国的还有后座的陈锡纯,其实陈锡纯也是正牌飞行员,当时据说身兼副驾驶、领航员、轰炸员...他是否同时负责后座机枪没有记载不得而知,但我估计应该是这样。
同时期阵亡的轰炸机机组成员中,似乎未见有关于射击士的记载,或许当时并没有专门配置。空军的家底薄弱,最开始大家一直认为飞机比人重要,经常有舍命护机之举,是陈纳德不断灌输飞行员的生命远比飞机更重要的理念,后来才慢慢有些扭转。这可能也是射训班诞生的一个原因——毕竟飞行员太宝贵了,培养一个飞行员需要两三年,毁一机便阵亡两员,对国家实乃莫大损失。而培养一个射击士呢?两三个月就可以。据曹觉迟《消灭日军木更津航空队侧记》一文记载,航委会从空军军士连中挑选学兵以培养射击士,大约是在1937年9月间。
沪战之中,除了一、二、八大队之外,甚至原本负责侦查的第六大队也参与了对日轰炸,只不过关于他们的战绩、战损,包括之后的去向,更是被人忽视。该队配备的是道格拉斯O2MC(俗称“大达机”,多用于教练),最高航速只有200公里/时出头(霍克和诺机都是300+),在应付日机时性能上极为吃力,所凭借者也就是一腔血勇了。第六大队第三中队(队长孙省三)队员刘国柱在回忆文章《淞沪空战》中提到,该中队参加淞沪抗战仅两个星期,人机便已损失过半,且无从补充,只得全队调离南京,后撤至宜昌。
退驻宜昌的空军第三中队,成为了射训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另外则是班主任敖源清原先担任队长的第二十中队、陈又超的第十二中队)。毕竟训练空中射手,那是在飞机上打飞机的,总在地面上练感觉完全不对,这就需要飞行教官们把学生一个个带飞到空中操练。但以战时油、弹之紧缺,每个人能升空的机会也绝不会有很多次,显然它只是一个速成式教育,能不能成也还是一个问题,因为空中有什么活动目标(鸟?)能真给你打呢?
另外大家也不难感受出,射击士绝对是一个高危职业,他们的命运完全掌握在飞行员手中,自身对飞机不具备操控性,故遇到危险时基本没有自救能力。沪战时第三队303号机飞行员桂运光烈士在空中当场中弹牺牲,负责后座机枪的副驾驶黄文模(后亦因伤重牺牲)立即接替驾驶成功迫降,黄文模是正牌的航校毕业生方能如此,若换成普通射击士,基本上必死无疑,最后的那种恐惧感实难想象。
1937年11月9日,柳平亮教官驾驶309号达机带学生张春福升空训练,因飞机突发故障迫降于长江中,二人一同遇难,此事在同学录中有载。1937年12月4日,张伟伦教官在训练中因大雾撞山殉职,一同殉学者不知何人,此事在同学录中则无载。以此判断这本同学录的编纂时点,应是在这两个日期之间(张春福没留下合影照片,说明照相也是在他失事之后),而且该班办了或许不只一期。在如此仓促之间,能留下这一本材质颇为精良、官生均留有照片的同学录,诚属不易。但同时文字上也难以校对严谨,错漏颇多,我在整理时已尽力修正。
今以此书管窥这个鲜为人知的航委会射训班,并谨将第一期官生完整名单附后(其中标红者,是我已知的抗战时期殉国的空军英烈,但个人所知有限,必不完整,之后也难以修改颜色了,诚请见谅),希望抗战时期我忠勇空军将士的这段历史,被更多人所了解。
(注:除文中已注明的篇目外,本文主要参考书籍有《空军忠烈录第一辑》上册、《浴血长空——中国空军抗日战史》、《中国空军飞机》)
本人唯一联系方式(电子邮箱):yuhui523@vip.qq.com
航空委员会空中射手训练班第一期官佐、同学名录
特别说明:
1、以下内容由静思斋——于岳整理,敬请遵守网络文明及个人劳动成果,未经本人许可,谢绝以任何形式全文抄袭、转载。如需在公开出版物中使用,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情况严重的,将寻求法律途径解决。
2、此名录所载官生除中失事殉学的张春福外均有照片收录,其中部分官佐及全部同学为合影照片(正文中已展示)。单人照片600dpi高清扫描图,官长(全页大照)及上述合影照片一律按50/元张收取,教官职员小照片按30/元张收取,仅面向后人提供。
长官
(级职/姓名/籍贯/出身,下同)
中校主任
顾问
上尉队长兼学科教官

上尉队长兼学科教官
少尉教育副官
少尉教育副官
中尉编译官
陆军少校学生总队长
陆军少校队长
陆军少校队长
陆军上尉队长
陆军上尉队长
教官
中尉副队长兼总教官
中尉副队长兼学科教官
中尉总教官
中尉总教官
中尉总教官
中尉教官
少尉教官
少尉教官
少尉教官
少尉教官
少尉教官
少尉教官
少尉教官
少尉教官
少尉教官
少尉教官
少尉教官
少尉教官
少尉教官
少尉教官
少尉教官
少尉教官
少尉教官
少尉教官
少尉教官
少尉教官
少尉教官
少尉教官
准尉教官
准尉教官
准尉教官
准尉教官
准尉教官
准尉教官
准尉教官
准尉教官
准尉教官
少尉照相教官
少尉照相教官
少尉照相教官
机枪教官
机枪教官
机枪教官
机枪教官
机枪教官
机枪教官
机枪教官
机枪教官
机枪教官
机枪教官
职员
上尉军医
中尉军医
准尉司药
准尉特务员
准尉特务员
准尉军需
准尉书记
准尉洗相员
准尉洗相员
准尉司书
毕业同学
第一组:高云清(安徽泗县)
第二组:程树勋(安徽宣城)

第三组:何士庵(江苏松江)
第四组:王炳琳(河南郑县)
第五组:姜龙浩(浙江江山)
第六组:张尊达(河北阜平)
第七组:孙林(湖南慈利)
第八组:吴书正(江苏铜山)
第九组:陶建华(安徽宿县)
第十组:刘文捷(河北天津)


第十一组:李凤仪(河北偃师)
第十二组:虞卫民(浙江东阳)
第十三组:蒋学曾(河北青县)
第十四组:陈熊飞(浙江义乌)
第十五组:刘晔(河北无极)
第十六组:朱永康(江苏宿迁)
第十七组:姚琴(浙

第十八组:拜福祥(河南洛阳)
第十九组:张胜文(山东桓台)
第二十组:周述完(湖南新化)

训练失事殉学:张春福(河北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