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惊奇发现:民国最牛逼“出版集团”的一纸通讯员证之中,复旦大学传奇教授朱伯康夫妇的身影|静思斋

(2023-06-25 09:53:14)
标签:

中国文化服务社

朱伯康

复旦大学

十九路军

陈铭枢

分类: 静思斋柜藏民国故纸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123)——1947年中国文化服务社通讯员证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藏品交流链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6025077351/

今日在柜中找寻藏品发货之际,在该收藏夹中叒看到了这张“中国文化服务社通讯员证”。此证签发于1947年元旦,巴掌大小,其貌不扬,一搜才发现已然上架近六年,至今竟还在手中,实在有些尴尬。不过六年前我还处于快进快出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而疏于考证,水平比之如今亦有些差距,看着当时所做的介绍,只能摇头叹息说声“一比吊糟”(既写南京的东西,当讲南京话惊奇发现:民国最牛逼“出版集团”的一纸通讯员证之中,复旦大学传奇教授朱伯康夫妇的身影|静思斋),也难怪卖不出去。今日略有闲暇,重写介绍重新推出,考证之下发现,它的主人公(们)竟然大有故事呢!

惊奇发现:民国最牛逼“出版集团”的一纸通讯员证之中,复旦大学传奇教授朱伯康夫妇的身影|静思斋

中国文化服务社是民国时期一家“巨无霸”级的文化出版机构,其出版过的书籍种类相当之多,如今在孔网上搜,恨不得能有千余本。倒是该社的票证一类纸品,吉光片羽,颇难一见。据《新编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中的词条记载,中国文化服务社1938年12月25日在重庆成立,由KMT中萱部主办,王世杰(时任中萱部部长)兼任董事长,刘百闵任社长。很显然,该社有着极其浓厚的官方背景,所以在推广方面轻松“通吃”,1943年时,该社在全国已有18家分社,支社及分销处多达500余所,这大概就是当时最牛逼的“出版集团”,恐怕连商务印书馆一时也难望项背。唯其成立时间1938年或许值得商榷,因为能见到1936年该社(当时在上海)的出版物,不知是否仅为同名。

惊奇发现:民国最牛逼“出版集团”的一纸通讯员证之中,复旦大学传奇教授朱伯康夫妇的身影|静思斋

严谨点来说,这张通讯员证,其实是中国文化服务社旗下的《读书通讯》杂志所发。证主名叫杨志华,时任职或肄业于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简称东方语专,在南京),家住南京紫竹林。这个名字比较“普通”,我原本完全没有查到什么的预期,只是随手尽一下人事,结果翻着翻着忽然眼前一亮,好像还真是找到了一点什么:

惊奇发现:民国最牛逼“出版集团”的一纸通讯员证之中,复旦大学传奇教授朱伯康夫妇的身影|静思斋
《读书通讯》杂志
(以下书籍封面均来自网络,非本人所藏)

在朱伯康《往事杂忆》一书的同一页中,同时检索出“杨志华”和“中国文化服务社”这两个关键字来!如此强关联性让我精神一振,我赶紧想办法去找这本书分析来龙去脉。同时我对于朱伯康这个名字也感觉有些耳熟,查了一下才知原委,在此不妨先来介绍一下这位传奇人物。

朱伯康(1907-2005),浙江温岭人,中国经济史学家,复旦大学著名教授。朱伯康出身于小工商业家庭,幼时有幸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机会,1924年经家乡的长峰书院到杭州安定中学继续求学。彼时,国民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北伐军一鼓作气定鼎南京,1927年朱伯康从安定中学毕业后,即赴南京投考入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政治工作人员养成所(主任陈铭枢)。

惊奇发现:民国最牛逼“出版集团”的一纸通讯员证之中,复旦大学传奇教授朱伯康夫妇的身影|静思斋
陈铭枢

不久后因军阀孙传芳部反攻(龙潭战役),南京形势吃紧,养成所临时解散,朱伯康赴上海,偶然看到了新成立的上海劳动大学正在招生,于是报考了该校农学院农艺系,被录取。在劳动大学大约还不到一个学期,朱伯康见到了南京时的老主任陈铭枢,陈时任第十一军军长兼广东省主席,急需增强实力,正想办法从各地召回养成所流散的那些学生。朱伯康当时的革命情绪高昂,于是向劳动大学申请休学,应招前往广州重新投奔陈铭枢(这也是他后来能加入十九路军的根源所在,十九路军的前身便是陈铭枢的第十一军)。

朱伯康原想投考黄埔,惜招生期限已过,蹉跎了俩月,去到陈铭枢创办的第十一军军官教导队。该队下辖四个大队,朱伯康所在的第二大队即专为原养成所学生所设,都是讲普通话的“外佬”,但陈铭枢对于自己招来的这批学生颇为偏爱,认为他们是可以信赖的。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训练,朱伯康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毕业后奉派到蔡廷锴师任营政治指导员(营长云应霖),随部驻海南。后因不愿打内战之故,在云应霖的理解支持下,“请假”脱离部队回到上海劳动大学复学,由于此时已跟不上农艺系的进度,遂转入新成立的社科院经济系,这才有了后来那位鼎鼎有名的经济史学家。

惊奇发现:民国最牛逼“出版集团”的一纸通讯员证之中,复旦大学传奇教授朱伯康夫妇的身影|静思斋
青年朱伯康(左)与友人
照片引自复旦校友期刊《仙舟客》第3期封面

朱伯康在劳动大学毕业后,随老师陶希圣北上(陶受聘于北大),担任其助理。九一八事变后,朱伯康义愤填膺,在报纸上公开发表了一首诗嘲讽少帅无能,人身安全随即受到威胁,乃赶紧离开北平,联络旧日同袍,加入十九路军任少校参谋,再度投笔从戎。不久后一二八事变爆发,朱伯康随十九路军参加了淞沪抗战,出生入死,战后参与主编了《十九路军抗日血战史》(我因之前研究过这本名著,所以刚才才对朱伯康的名字感到有些熟悉,源头其实就在这里)。1934年闽变之后,十九路军瓦解,中级军官们被送往黄埔高教班“学习”(可以参照李以劻的经历),朱伯康当晚即潜逃,后经十九路军旧日长官的帮助下,远赴德国留学,取得法兰克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37年回国,抗战时期先后任教于中山大学(云南澄江)、浙江大学(贵州遵义)、中央大学(重庆)。

惊奇发现:民国最牛逼“出版集团”的一纸通讯员证之中,复旦大学传奇教授朱伯康夫妇的身影|静思斋
朱伯康主编的《十九路军抗日血战史》

我以颇长的笔墨介绍朱伯康,显得有些喧宾夺主,这时,真正的主人公杨志华终于要闪亮登场了。我在朱伯康的回忆录中发现,其实杨志华不是别人,正是朱伯康的夫人!夫妻本一体,在杨志华没太多事迹可说(也只是我没办法知道)的情况下,多谈几句他先生,我想也是无可厚非吧...

杨志华是江苏无锡人,与朱伯康相识于重庆(此时朱伯康短暂在衙门中当差),二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遂结连理,婚礼由老长官陈铭枢主持。后来朱伯康再度回到重庆任教于中大,认识了浙江同乡刘百闵(即中国文化服务社社长,前文已提到),二人交往颇多,朱伯康也在该社出版了一本《经济建设论》。及至抗战胜利,朱伯康夫妇乘飞机复员回南京(故先于中大本部到达),由于分配到的宿舍破败不堪,又嫌南京太热,不久后朱伯康乃去了上海,受到刘百闵的邀请,担任中国文化服务社总编辑。朱伯康在商界也是把好手,任内出版的书大多畅销,让服务社赚得盆钵满溢。可惜后来朱伯康与刘百闵因用人问题翻脸,一怒辞职。

惊奇发现:民国最牛逼“出版集团”的一纸通讯员证之中,复旦大学传奇教授朱伯康夫妇的身影|静思斋
中国文化服务社出版的朱伯康著作

朱伯康夫妇复员回南京之际,正值女儿出生不久,也许因为这个原因,杨志华暂时留在了南京,于是在上海的朱伯康,利用职务之便,给她安排了这一份兼职工作(此证上面加盖了一枚上海总社的印章)。从相关人物、时间地点及证上所载内容来看,这个判断显得水到渠成、逻辑关系顺畅,我想仅是同名巧合的概率应该非常之小。

惊奇发现:民国最牛逼“出版集团”的一纸通讯员证之中,复旦大学传奇教授朱伯康夫妇的身影|静思斋
晚年的朱伯康夫妇
(照片引自复旦校友期刊《仙舟客》)

朱伯康在离开中国文化服务社后,受友人邀请任教于复旦大学,上海解放后担任复旦第一任经济学系主任(1949-1952)。朱伯康的后半生一直在复旦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位列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官网“大师鸿儒”之中。亦有巨著《中国经济通史》传世,一生之煌煌名著贯通文武,真乃奇人也!2005年,朱伯康在上海病逝,享年98岁。

2016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校友期刊《仙舟客》第3期,开篇即为《朱伯康:万里雁归的“抗战教授”》一文,标题与正文皆颇为传神。据该文所述,朱伯康业余酷爱古典音乐,对于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从不错过(我亦维新超级发烧友),在他的追悼会上,也是用的一首《蓝色多瑙河》告别世间。当时看至此处,让我心中大生共鸣(我对传统的那个哀乐也是烦透了,如此这般何其潇洒),终于决定在近期繁重的任务中(史料发布与扫描、游记写作等事宜,已经够安排满下个月了...)“插播”此一篇,以己之小藏,不揣冒昧,略叙朱伯康先生的传奇一生。正可谓:

武为抗日军官御侮安邦,文为留德博士桃李天下。



                                     静思斋  于岳
                                     2023年6月2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