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静思斋历史文献收藏研究中心
静思斋历史文献收藏研
究中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4,875
  • 关注人气:2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张故纸,江宁要塞的最后见证

(2012-10-10 17:08:58)
标签:

杂谈

分类: 史海一粟

一张故纸,江宁要塞的最后见证

    近日淘得一张故纸,名为“江宁要塞司令部人事经费统计表”,时间为1949年5月。
    江宁要塞,曾是民国时期重要的江防要塞之一,肩负守卫首都之重责。抗战前夕,为了加强要塞之火力,国民政府重金购入卜福斯要塞炮20门,其中江宁要塞与江阴要塞各装备8门,足以见得江宁要塞当时地位的重要。遗憾的是,随着南京陷落,这批精良的装备还未充分发挥作用,便已落入敌手,工事亦被日军毁坏殆尽。及至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春在挹江门南侧之四望山重设江宁要塞司令部(后隶属于首都卫戍司令部),委胡雄为中将司令。但据时任江宁要塞守备总队副大队长李祥麟回忆,此时的江宁要塞无论火力还是规模,均无法再与三十年代相提并论,惨淡经营而徒具要塞之名耳。
    即便如此,这时江宁要塞的人员编制还是相当庞大,通过这张统计表便可以看出:其中中将少将各1人、上校5人、中校15人、少校56人、上尉132人、中尉174人、少尉87人、准尉58人,光是军官便有529人之多。这是我第一次通过文献资料了解到一座要塞的人事构成,也是很难从其他地方找到的珍贵数据。中将1人,无疑指的是司令胡雄,少将应是参谋长宗文占。很遗憾无论是关于江宁要塞还是胡雄,我并没能找到更多的资料,即便在《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中,胡雄的记载也是相当简略。

一张故纸,江宁要塞的最后见证
   (胡雄)   

    另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从少将以下,员额一栏多有修改,新数据比原数据均有减少,或许答案是这样的: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首都卫戍司令部无形中瓦解,江宁要塞也奉命于该日凌晨6时撤退至上海。在此之前,地下党的工作早已渗透到要塞之中,并发展有三条单线,即黄端(江宁要塞炮台总台长,应为上校,黄埔十期)、李祥麟(江宁要塞守备总队副大队长,应为少校,黄埔十四期)、胡念恭(第一台上尉台长,胡雄之弟,黄埔十七期),均是黄埔毕业生,他们虽无法策动江宁要塞整体起义,但要塞最后实现了和平交接,还是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江宁要塞在撤退的过程中,没有资料显示与解放军有过交手,只守备总队自行溃散,剩余一部5月到达上海,也许在编制人事经费统计表的时候,依然沿用4月的数据为底本,再核实了现有人员,便修改成了此表。或许可以认为,少去的230名军官(约占总数的43%)的多数,参与了江宁要塞起义。而在5月下旬,上海解放,国民党军土崩瓦解,江宁要塞的名字,也随之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不复存在。
    也许,这就是盖有江宁要塞司令部关防的最后一纸公文,也是江宁要塞最后的见证。历史的一瞥,往往便隐藏在这一张张的故纸之中,不经意间,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不胜唏嘘。

 

 

             于岳   2012年10月10日初稿    于石家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