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锦绣之旅”——摄影讲座(2)

(2008-11-18 00:03:37)
标签:

弗兰克

非决定性瞬间

摄影

摄影展

分类: 行走中国——宋靖

正值“决定性瞬间”这一理论风行之际,罗伯特·弗兰克却提出:“我不希望扑捉决定性的瞬间,世界在飞快的转动,世界也不是完美的。” 他认为摄影的“作用是传达(现实)的本质、形态与气氛。当这些要素很好地平衡时,被摄体的魅力与本性就浮现了”。并由此提出“非决定性瞬间”理论。

弗兰克的作品:

 

“锦绣之旅”——摄影讲座(2)

“锦绣之旅”——摄影讲座(2)

弗兰克的摄影集《美国人》是20世纪的一部富有创意的传世之作,他的摄影与当时盛行于杂志的“唯美”摄影风格分道扬镳,其生硬、粗糙、忧郁、随意、自由、真实的影像,表现了美国社会不为人知的一面:绝望、顺从、异化、种族主义,他用自己的作品告诉我们,摄影家可以以“自然的眼光”去发现在现实中偶然探头的、只与个人经验有关的“偶然的真实”是一种巨大的幸福。《美国人》共收录83张图片,在书中弗兰克本人没有在书中给出任何提示。“不能什么都告诉读者,他必须自己学会去看。”他说。

“非决定性瞬间”是与“决定性瞬间”截然不同的拍摄方法,重新定义了摄影的审美取向。决定性瞬问的表现手法源于绘画,二者都是以平面的瞬间为表现形式,因此选择决定性的瞬间也就成为许多摄影者孜孜追求的主要目标。然而摄影毕竟不是绘画,不能每时每刻像绘画那样在画布上惨淡经营地构建完美的典型瞬间。而且,一旦处理不好,过于完美典型的瞬问反而失去摄影所固有的真实、自然、鲜活的个性。如果说“决定性瞬间”的美学取向是不断追求构图的完美,记录人们最美好的瞬间,寻求一种心灵上稍纵即逝的感受的话,“非决定性瞬间”的出现则更接近事物的本质,更加适合大众群体的影像拍摄。

有人认为布列松“伟大,但封闭”。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摄影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过程,如果没有布列松在前面的开拓(开拓即属于“开放性的”),便没有后来弗兰克的“伟大”。之所以选择“非决定性瞬间”,是因为在当代的艺术发展上,“非决定性瞬间”更加接近事物本质,更能够还原那种事物本身的不完美,让生活感到更加真实更加客观,在当今的时代发展中这种理念能够被时代的大众群体所迅速接受,会更加适合在这个媒体爆炸时代的发展潮流。

研究“纪实摄影的非决定性瞬间”这个题目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为了明确自己掌握的价值取向,明确自己在今后的拍摄道路上采取拍摄方式和拍摄的态度。其实,决定性与非决定性,都是一种选择,哪一种选择更适合你的表现对象,这都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景而异的。这就是摄影瞬间的奥秘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