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文摘:《教育哲学》第六章《自由与教育》

(2014-11-11 22:03:49)
标签:

石中英

教育哲学

教育的意义

意义危机

分类: 学习笔记

1.“教育”的意义

 

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而言,在各种各样变化万千(有关教育)的标准中,有一些是具有相对普遍性的。这些带有一定程度普遍性的标准称为使用“教育”概念所共同遵守的“核心标准”或“教育”概念的“基本用法”。

 

英国教育哲学家彼德斯认为“教育”的核心标准或基本用法包括:第一,在具体目的上,教育所获得的“成就”必须是“善的”和“有价值的”;在终极目的上,教育必须帮助人们获得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一般的世界观,而不局限于纯粹功利或职业目的达成;第二,在方法上,取得成就的教育方式必须是“道德的”或“均可非议的”;第三,在过程中,教育必须是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确立和发展的。这些有关“教育”概念的“内在标准”得到了英语世界广泛的认同。尽管有一些人认为,彼德斯所提出的这些“内在标准”远非什么“价值中立”的逻辑真理,但是他们都认为如果不具备这样一些标准,某种活动就很难称得上“教育”。

 

 

2.“教育”意义的危机

 

“教育”意义的危机就是指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教育”这个概念的各种用法中已经不体现或很少体现上述彼德斯所分析的几个内在标准。也可以说,“教育”意义的危机就是各种“教育”用法中上述内在标准的模糊、残缺或丧失。

 

例如,2001年底某些网站上披露了如下的事情:一位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告诉学生或试图使学生明白,“念书为了什么?就是为了上大学、挣大钱、娶美女”。基于这样的认识,教育的具体目的即使不是恶的,也不是善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根本不关注学生的人格、世界观和健康生活形式的形成;而为了达到这样的功利目的,学生就算是牺牲自己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严也无所谓,更谈不上什么自主性的发展了。据说这位教师受到了处分,但是实际上,这些东西正是现代学生们对“教育”的期待,甚至可以说是家长对于“教育”的期待。严格地说,现代国家对“教育”的期待又离这种观点有多远呢?哪一个现代国家不是期望通过教育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呢?在这个充满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时代,上述“教育”的内在标准已经很少在教育的机构里发现了:教育对于个体、社会和国家“有用性”取代了“善”的价值理想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有的人甚至提出了“教育就是服务”;教育的终极目的很少能够寻到了,人们希望从教育中寻找的是职业、地位和竞争能力,而不是良好的人格、科学的世界观以及健全的生活形式;为了达到急功近利的目的,手段的道德性和过程的自主性都没有受到应有的考虑,“灌输”“诱惑”“标准化”“恐吓”“责骂”“题海战术”等不道德的、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和自主性发展的方法成为最基本的教育方法。在这样的语境中,人们还在谈论“教育”,但是此时的“教育”已经是没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已经蜕变为“知识传授”“灌输”“训练”“宣传”等的同义语。这种状况就是“‘教育’意义”的危机,其结果就是教育“非教育化”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