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文摘:石中英《教育哲学》第五章《理性与教学》
(2014-11-10 21:01:15)
标签:
理性教学 |
分类: 学习笔记 |
1.再思教学内容
围绕着教学内容展开的师生双方积极主动的理性思考过程实质上是“重新”思考或发现教学内容的逻辑意义、经验意义、历史意义或实践意义的过程,亦即“再思”教学内容的过程。一般而言,教学内容的组织本身是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并具有一定的经验意义、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如果要想真正地理解这些东西,就必须应用自己的理性力量,将教学内容本身的逻辑结构重新发现,将其所蕴涵的经验意义、历史意义及实践意义重新体验。如果将课程专家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看成是一个“编码”过程的话,那么,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利用自己的理性力量来“解码”的过程。这是两个在思想路径上很不相同的过程。编码的过程是一个由总体到部分的过程,而解码的过程是一个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这种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就是通过重新思考来发现教学内容总体结构和意义的过程,从而不再将教学看成是支离破碎的知识传递和掌握过程。
对教学内容的再思不仅针对那些隐藏着的总体结构和意义,而且针对那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具体教学内容的再思主要体现为以下一些方面:教学内容本身的真理性如何?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问题、概念、命题、原理以及证据之间的逻辑性一致性如何?存在不存在污染证据、证据不足或反例等情况?等等。在相当程度上,这些思考不仅再现了课程编撰人员围绕着某一教学内容所进行的思考和辩护过程,而且再现了课程知识生产过程中的思考和辩护情景。因此,这种再思使教师和学生不再将教学内容看成是一条条孤零零的知识陈述,而是将其看成是生产、选择和组织这些知识的人的一系列理性思考活动的结果。教师和学生要理解个别知识陈述,就必须理解产生它的理性思考活动的真实过程。而一旦教师和学生进入这个理解的过程,实际上就进入了一种“理解的循环”,从而不断地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性认识。这种理解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布鲁纳所说的“发现学习”的过程,即学生通过理智上诚实的方式发现对他来说是未知的东西,与科学家的科学认识活动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
对教学内容的再思,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存在形态和人们的教学内容观。从教学内容的存在形态来说,它不是一种静态的东西,而是一种动态的东西;不是一种共时性的东西,而是一种历时性的东西;不是一种孤立的东西,而是一种与生活世界有着密切关联的东西。从人们的教学内容观来说,它不是一堆等待传递和接受的东西,而是有待于理解和重新思考的东西;不是识记和掌握的对象,而是思考和批判的对象;不是束缚教师和学生理性的绳索,而是发展教师和学生理性的资源。同时,在这种教学内容的再思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够体会到丰富的理智愉悦。这种由教学内容的再思所产生的理智的愉悦要超过任何外在的教学组织形式或手段产生的愉悦,是一种最强烈最持久的“教学美感”,也是使学生产生和维持高水平内在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2.教学的理性化
从过程来说,教学的理性化,不管其具体对象是什么,一般都经历下列前后相承的思想过程:“悬置”、“理解”、“质疑”、“批判”与“重构”。
“悬置”的概念来自现象学,意思是指将主体原来信以为真的东西暂时搁置起来,以便能够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走出原有理解的陷阱。从心理过程来说,“悬置”还包括了一种积极的关注,即对某种教学观念、制度或行为方式合理性的积极关注。这种“悬置”或积极关注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将原本“熟悉的”东西“陌生化”的过程。例如,教师们本来以为“上课不许交头接耳”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教学金律”,“悬置”则意味着不再将其作为没有任何问题的规则加以接受,而是将其从众多的教学规则中拎出来以备理论的审视。所以,“悬置”也就意味着人们比平时更集中地关注某一种现象或问题。
“理解”的过程,则是进一步分析和解释的过程,意在弄清楚某一种教学观念、制度或行为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以及如何对师生行为产生影响的。实际上,理解的过程,就是对所“悬置”的东西“解析”与“还原”。通过“理解”的过程,师生克服了“日用而不知”的生存状态,从种种教学习俗、惯例以及绝对的权威中解放出来,开始了对日常教学观念、制度和行为的思考。
“质疑”则是“理解”的进一步深化,旨在检验通过“理解”所发现的日常教学观念、制度或行为的基础的合理性、合法性与一致性。如果说,“上课不许交头接耳是为了保证教学秩序”,是对上述“教学金律”的“理解”的话,那么“上课不许交头接耳要保证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秩序以及为什么要保持这种教学秩序”的追问,则是对“教学金律”的质疑。
而“批判”作为一种合理化的环节,则又是对质疑所显现的原理进行的逻辑的或价值的批评与分析。最后,在“批判”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外环境或条件的变化,对教学的观念、制度和行为进行重新阐述、设计或重构,从而使得新的教学建立在比较充分的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传统的惯例、个人的权威或偶然的条件作用基础上。至此,一个完整的教学理性化过程也就基本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