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6个媳妇带婆婆改嫁的催泪故事
标签:
媳妇带婆婆改嫁情感吴永麟时评 |
分类: 评论天下 |
曹玉茹,蒲江县大兴镇米锅村人,虽然才48岁,却已头发斑白,生活的重担使她看起来比同龄人苍老了许多。自2002年丈夫何其炳突然离世后,曹玉茹就扛起了整个家,照顾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母亲,就算后来改嫁,曹玉茹也要带上婆婆。28年来,曹玉茹照顾婆婆仍一如既往的细心,尽心尽力、毫无怨言,“我们家玉茹好”“我们家玉茹亲”已成为婆婆王桂珍的口头禅。(《成都晚报》2016-09-26)
在启东市王鲍镇塌水桥村,有一个由三位老人和他们的儿媳妇组成的特殊家庭。儿媳妇名叫武彤,从山东泰安远嫁到南通启东,第一任丈夫18年前去世,留下了幼子和年迈的婆婆,她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甚至连改嫁都带着婆婆一起。没想到,4年后,第二任丈夫又因病离世,留下孤苦无依的双亲。武彤将三位老人接到一起,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他们的晚年。在日前举行的首届“感动启东人物”颁奖仪式上,武彤等10位感动启东人物和12名候选人集体受到表彰。(《现代快报》2012年04月01日)
杨引秀,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可当你在晋州邵家村问起这个名字时,大人小孩都会满含敬意地说:那可是个出了名的孝顺媳妇,这周围三里五乡没有不知道她的。1991年,杨引秀的丈夫、公公先后过世,当时她才27岁,为了照顾患病的婆婆,她毅然带着卧病在床的婆婆改嫁,二十年如一日地悉心照料老人,端水喂饭,洗衣擦身,从无半句怨言。杨引秀,成了村民眼中的“最美儿媳”。(《石家庄日报 》2012年11月21日)
王玉珍,66岁,红石林业局退休工人。她精心照顾婆婆47年,丈夫去世第4年,又带着年迈的婆婆改嫁。她的孝心感染着儿女和屯邻,曾荣获红石林业局第二届孝老爱亲类模范、吉林市“感动江城人物”和桦甸市第二届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都说婆媳关系不好处,但我这儿媳就跟自己的姑娘一样,精心照顾我47年了。”89岁的桦甸市红石砬子镇临江村临江屯村民崔金兰说,她51年前开始守寡,带着一双儿女艰难度日。长期的操劳,让她患有心脏病、哮喘病,常年吃药维持。(《新文化报》2014年07月25日)
在黄冈市英山县孔家坊镇郑冲村,夏桂芳、姜凤春婆媳两人,用最寻常的语言,道出了一对“缘分婆媳”十多年来不离不弃的感人故事:“婆婆对我如同亲生母亲。”“我儿子没了,也没有女儿,她就是我的女儿。”(《楚天都市报》 2016-09-24)
9年前,丈夫因脑癌去世,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女儿和年迈的婆婆。之后,她作出了一个让全村乡亲们都惊讶的决定——带着婆婆改嫁。改嫁之后,她比以往更加细致入微地照顾婆婆,每天给婆婆端茶送水、照顾婆婆吃饭睡觉……在夫妻两人的照顾下,今年已97岁高龄的婆婆仍身体健朗。这位孝媳名叫徐富琴,四川人。(《现代金报》2015-09-20)
笔者在这里列举中国6个媳妇带婆婆改嫁的故事,这些故事,每一个都是催人泪下的真实暖故事。
中国民间有“婆媳是天敌”的说法,婆媳不和的事例类见不鲜。“婆媳是天敌”真的不可逆转吗?当读者读完这6个真实的故事,是否会有所感悟呢?
笔者认为,中国有“尊者爱幼”的优良传统,婆媳不和的事例虽然不少,但婆媳互相关爱的事例也有很多。这是因为中国有着尊敬老人的孝文化,孝文化滋养和陶冶中华儿女几千年,培养了中国女性善良、慈爱、无私的优秀品质。
当前,中国的舆论应多宣传婆媳互爱的新闻,这是社会的正能量。婆媳互爱是一种爱的能力,里面涉及到爱的能力、尊重、社会良心、美德、包容等方面。让这种爱形成一种社会风尚,让更多的人学习这种爱,理解这种爱,这有利于家庭的和谐,有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
这些事件反映出中国女性优秀的品质,反映中国传统孝文化对人性的滋润。当前的舆论,对传统文化对人性的桎梏和摧残进行了批判,但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展示出来的人性光辉,往往很少去关注,甚至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批判得一无是处,这是不成熟的一种文化心态。中国的孝文化,有着优秀的文化基因,可以展示出人性的光辉,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完善心灵,可以让人的精神丰满,可以提升一个人爱的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