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导师为何不愿带48岁女学霸

标签:
48岁女学霸时评吴永麟 |
分类: 评论天下 |
“博士考试报名费也就一顿饭钱,我就想要试试。”2016年3月,48岁的范冬梅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入学考试。她说自己在没有复习的情况下,“裸考”175.5分进入人大经济学院深圳研究院的复试。(《澎湃新闻网》05-06)
范冬梅。
据报载,范冬梅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称,这并非她的第一次尝试。2009年她就开始在人大读在职硕士,并拿到了学位证书。2012年时,她又参加了MBA全国入学考试,进入兰州大学攻读MBA,并提前毕业。2014年,她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博士入学考试,并以202分的成绩进入复试,但最终未获录取。2016年,时隔两年后,为了圆博士梦,已在一家IT公司管理层任职的她再次尝试,以第七名的成绩进入了复试。但她说,因年龄限制,目前还没有导师愿意带她。对此,范冬梅认为,能通过复试已经表明了人大对她的认可,“我的人生已经无悔了。”
哈尔滨48岁女学霸两考人大博士,都入了复试“但没导师要”。这反映了什么呢?
一、导师嫌她“老”不愿意带她,有违大学精神。笔者认为,“活到老,学到老“应该向全民推广,形成全民热爱读书的良好社会风气。一间大学,对于那些上进好学,符合录取条件的学生,应给予学习机会。
二、 48岁女子因高龄不适合读博士是大学管理的一种画地为牢。关于复试的录取结果,澎湃新闻记者咨询了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建,他表示因为各种原因,范冬梅没有通过复试,未被录取,录取名单将在近日发布。对于这样的结果,范冬梅表示心里早有准备,能坦然接受。“复试过后陈院长就跟我单独聊过,觉得我的年龄太大不适合继续读博,这个我心里明白。但能进入复试,我觉得自己已经很不错了。”
笔者认为,导师选择带什么样的学生,这是导师的意愿。但笔者认为,导师领的薪水是纳税人的钱,因此,他们的身上也负有社会责任,负有倡导全民读书的责任。他们应当率先垂范,倡导社会“活到老,学到老“的社会风气。
人民大学拒绝48岁女学霸读博士,这是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是一种狭隘的大学精神。
人大导师不愿带48岁女学霸,或许因为这位女学霸的阅历丰富,难以驾驭;或许出于功利的目的;或许…… 但一个48岁女学霸对知识的渴望,且考进去了,这是不应该拒绝的。
笔者认为,哈尔滨48岁女学霸两考人大博士,两次最后都没有导师愿意要,这是一种大学管理的反智主义,这是歧视高龄女性继续求学,忽视女性的智力提高。这种反智主义对中国的大学发展不利,更是中国大学精神的一种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