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个人自杀会伤害6个人

(2015-09-15 10:18:43)
标签:

情感

时评

吴永麟

分类: 评论天下

从南京市疾控中心死亡疾病谱的统计来看,南京每年大概有250人左右死于自杀,去年有252人。数据显示南京自杀人群中青少年、女性、老年人居多。(《南报网09-11

 

据报载,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博士马辉告诉记者,在自杀人群中,青少年和老年人是比较大的群体。青少年成为高发群体,可能和独生子女受挫抗压能力较弱有关系,因为是独生子女,所以,很多家庭就把所有的“优秀”目标放在了这个孩子身上,而孩子又没有抗压培训,如果达不到“优秀”的状态,心理就会崩溃。对于老人来说,多数老人由于疾病折磨,加上空巢老人的增多,身心折磨容易让老人走上绝路,选择另外一种模式结束生命。这些都是值得大家关注的。另外,还有一个群体,就是女性。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指出,女性与男性相比,性格更内向,情感上也更为脆弱,不管是在面对情感伤害还是人生大起大落时,她们的承受和调整能力多相对较差。同时,女性的情绪还受到生理周期的影响,在例假期、怀孕后、更年期情绪波动大,这几个时期发生的自杀案例也较多。

数据显示南京自杀人群中青少年、女性、老年人居多。这反映了什么呢?笔者在此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挫折教育的缺位,是造成青年少自杀率高的主要原因。据记者的采访,很多家庭就把所有的“优秀”目标放在孩子身上。笔者认为,父母希望孩子“优秀”是一种美好的心愿,但是,一味地要求孩子优秀,当孩子出现挫折时,孩子会被失落的情绪围困,这时候,父母还以优秀的愿望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态度来要求孩子,孩子将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此时的孩子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往往会自暴自弃。从此可以看到,父母偏面地要求孩子优秀,而没有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将是存在缺陷的。笔者认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要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孩子能做的事情要让孩子去做,孩子能承担的责任要让孩子去承担,孩子能面对的困惑,要让孩子去面对化解,要承认孩子成长过程会犯一些错误,孩子能从挫折中爬起来,培养孩子的心理的弹性、韧性。孩子的抗挫折的能力强了,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老人缺少陪伴,受病痛的折磨,是造成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拥有许多空巢老人,空巢老人生活孤寂、落寞。受病痛折磨的老人痛不欲生,所以走向绝路。笔者希望更多的孩子,多回家陪伴父母,给父母更多的关爱。不过,笔者在此提一个建设性的建议,老人的孤独与生活的空虚,其实也与自身有关,如果一个人能在年轻时培养一份兴趣,年老后把这一份兴趣延续下来,在生活中与兴趣为伴,会给人许多精神的能量和生活的趣味。同时要善于交际,建立适合自己生活的圈子,生活也会其乐融融。笔者不建议父母在孩子成年后还把所有的身心放在孩子的身上,该放手时要放手,年老之后过一份有兴趣的生活,有自己圈子的生活也很重要。

三、女性如果养成一种学习的心态,对身心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自杀的女性多为性格内向,生活压抑,或出现情感问题。笔者认为,如果一个女人保持一种终生学习的心态,提升人的知性,拓展人的视野,人由于视野宽广心胸开阔,人由于拥有知性而看破人生的种种浮华,化解人生的困惑,自然不会那么痛苦。

四、中国需要建立一整套国家的自杀预防体系。我国至今仍没有一整套国家的自杀预防体系。如果能有国家自杀预防策略的话,或者把国家的自杀预防计划纳入精神卫生规划中,对于整个自杀预防工作会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和帮助。而且将自杀预防工作跟很多工作综合在一起,放入国家整体发展策略中,自杀预防工作的力度就会更大。

自杀不是一个人的解脱。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博士马辉告诉记者,多数国际专家发现:每出现1例自杀,平均至少对6个人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在中国没有这方面的资料,但通过他们访谈全国1000余例自杀死亡者的家属的经验,在中国每个自杀者会对6个人造成不良影响的数字可能是准确的。当然,影响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有所不同,但相当比例的人随后会一直生活在这种负性心理影响中。他们估计每年有135,000个不满17岁的孩子经历父亲或母亲死于自杀这样的创痛;父母的自杀会使大多数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在一些情况下,自杀死亡者的家人或好友随后会得抑郁症或自杀死亡。马辉说,他们也估计每出现1例自杀未遂,平均会使2个亲友受到严重伤害,尽管这种伤害持续的时间通常要比自杀死亡所造成的影响稍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