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评教育吴永麟 |
分类: 评论天下 |
面对种类繁多的书籍,青少年该如何选择?昨日,在南国书香节上,广州天河区教育局局长、博士柳恩铭郑重推荐了《论语》,并不止一次疾呼:“让《论语》成为国人的《圣经》。”“丧失理智疯狂择校十分荒唐,决定学生一生的不是名校,而是内心世界的强大;与其疯狂择校,不如让孩子从容淡定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所传承的核心价值。”——— 博士柳恩铭 (《南方都市报》2015-08-21)
广州教育局长痛批中国教育,从他的言论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笔者对他的教育言论有保留,也有支持,下面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中国教育只培养“洗脚人才”的思考。据报道,广州教育局长柳恩铭说:“中国拥有世界最发达的洗头业、洗澡业、洗脚业,规模之大、设备之良、态度之好、生意之隆的背后是什么?”笔者经过思考,认为广州教育局长批评中国教育,其实是暗示中国教育在培养服务业方面有出色的成果。但是,中国人的教育对于培养人的精神独立,个性全面发展,人的思辨精神等方面存在不足。当前,中国教育培养出来敢于坚持真理,严谨治学,崇尚学术精神,敢于讲真话的人才少之又少,培养出来的多是圆滑世故,善于“洗脚”、“擦鞋”的人才众多。
二、中国教育在兴趣培养方面存在不足的思考。据报道,广州教育局长柳恩铭说:“当你走进饭馆、走进茶馆、走进地铁、走进飞机、走进酒店甚至走进学术的会场,人们都在打游戏、发短信、刷微信、看微博、玩iPad,却很少有人静静地阅读。人们如此醉心于碎片化的阅读,人们如此醉心于短信文化、网络游戏,背后是基础教育十二年的求同训练,已经让学生泯灭了所有对书籍、知识、学术的兴趣和热情,这不是教育之罪又是谁的罪?”笔者认为,中国当前出现的“低头族”和碎片化阅读,沉迷于玩手机,与当前森严的应试教育有关。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应付于应试教育,没有更多的时间发展个人的兴趣,也即是学生的兴趣没有在中小学阶段被唤醒、培养和建立,也即时许多人在兴趣方面是“空心人”,在闲暇的时光,只有通过玩手机这种生活来填补精神生活的空虚。
三、中国教育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思考。据悉,“丧失理智疯狂择校十分荒唐,决定学生一生的不是名校,而是内心世界的强大;与其疯狂择校,不如让孩子从容淡定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所传承的核心价值。”柳恩铭最后表示,《论语》是可以养心的,希望《论语》能成为当代国人的《圣经》。笔者认为,中国拥有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可以让中国人的内心变得强大,可以丰富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从文化中获得自信和精神的能量,是一种提升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
笔者认为,人才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他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职业境界、生命状态与曾经受到的教育有关系。教育除了培训人的职业技能,对于人才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职业境界、生命状态也需要启蒙和奠定,这是一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职业的高尚情操。
广州教育局长讲此话,思想犀利,具有深度的人文关怀,像广州这样具有思想锋芒的校长,在中国确实太少了。当前的许多校长,几乎都圆滑世故,丧失了教育严谨的学术精神,造成假学术泛滥。
教育革命从思想革命开始,笔者在此为广州教育局长犀利的教育思想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