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情感时评吴永麟 |
分类: 评论天下 |
案例一:在美国,年轻人上大学的花费,父母平均承担48%,子女平均承担33%,奖学金约占15%。这种家教理念,建立在城邦文化的基础之上。城邦文化,起于狩猎部族。狩猎,需要大家共同合作完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独立的平等的。一个人要能够生存,必须成为能独当一面的“猎人”。因此,父母的首要责任,是要让孩子通过做家务,从小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自强。(《扬子晚报》10-13)
案例二:一位留德的朋友,周末应邀到同事杰克家做客,她惊奇地发现,杰克那两个才3岁和6岁的孩子竟要做家务,杰克说:“这很正常啊!”并说,德国大多数家庭都会为孩子列一张《家务事清单》—— 2岁至3岁:帮助铺床、把玩具和儿童读物从地上捡起来、饭前把纸餐巾放到桌上、把袜子套在手上掸灰尘、帮妈妈拿扫帚、帮家长把衣服挂上衣架、浇花;3岁至4岁:……;4岁至5岁:·……;5岁至6岁:·……
案例三:美国人13岁,是成年的生日。有位成功人士说,他13岁那年,家里为他办了个隆重的生日Party。在切蛋糕前,父亲严肃地讲了成人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并说,“现在,你作为男子汉的第一件事,就是必须找到一份兼职工作,作为进入社会了解社会的第一步。”他立刻跑去找开餐馆的叔叔,叔叔欣然同意他周末到餐馆洗碗,并发工资。美国家庭让孩子做家务,会与孩子一起讨价还价,定好价钱。家务活若干不好,还会扣钱。
案例四:一位留美学生说,邻家小儿子科迪刚满6岁,承担着把家里十几个房间的垃圾收集后放到垃圾桶的工作,每周的“工钱”是一美元。小科迪挣的钱都自己藏着,他妈妈说:“存到银行里,孩子没有数字概念。自己拿着,一元一元地往上加,看得见,摸得着,时不时拿出来数一数,干起活来干劲大。”美国学校重视“模拟社会活动”,以让孩子学习“生存竞争”技巧,看到社会竞争残酷的一面。
案例五:有一位中国女孩做为交换生,前往柏林学习,住在一位“德国妈妈”家里。翌日,“妈妈”说,这个周末,你要负责清洗餐具、收拾房间、外出购物和擦洗全家人的鞋子。但她周末喜欢懒睡,接连几周,都没有碰过家务。一天,她在教室上课,一位穿制服的叔叔来找她,说:因为你拒绝做家务,现在受到法院的传唤!原来,德国法律规定,6岁——18岁在家必须做家务,如果不做,父母有权向法院申诉,求法院督促孩子履行义务。
笔者读了上面五个欧美孩子从小要做家务的案例,感触良多,笔者在此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欧美孩子从小做家务,对孩子的成长有利。据研究,心理学发现,人的社会化过程,有两个“关键期”。
第一个关键期在2~5岁。儿童的大脑在出生后的五年内迅速生长和发展。三四岁时,脑重量达到成年人的三分之二;五六岁时,达到成年人的90%左右……
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往往是他儿童时候生活的一个翻版,意思是说儿童时期形成的心理特点,形成的人生态度,养成的生活习惯等,会影响到成年。对孩子培养自信、勇敢、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等,从小让孩子去历炼,去体验,去承担,去思考,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过度的保护,会让孩子生活在真空的世界里,成为不懂人间烟火,成为缺失丰富内心世界的空心人。
据调查,欧美的青少年的动手能力较强,这与欧美父母从小重视孩子做家务有关,让孩子动手做家务,是给孩子一个学习合作的机会,给孩子学习独立的机会,给孩子学习承担责任的机会,给孩子学习体验人生五彩缤纷世界的机会,学习坚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