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1%的女人遭无性婚姻反映啥
(2014-10-11 15:16:21)
标签:
情感时评吴永麟 |
分类: 评论天下 |
在全中国20到64岁的、有婚或者已经同居的、被调查时仍然生活在一起的男女女女里面,每个月连一次性生活都不到的人超过了四分之一(28.7%)。在最近一年里连一次性生活都没有的人则占到6.2%。当时笔者的著作中把这称为“婚内乏性”。可是这一结果发布之后,大众传媒大加炒作,被命名为“无性婚姻”,后来居然有些大城市的婚姻介绍所开展了专门介绍无性婚姻的业务,最终被当作笑料放进了2010年的贺岁电影。(《凤凰时尚网》10月11日)
笔者在凤凰网看到一篇《调查:中国21%的女人正遭受“无性婚姻”》的文章,作者是潘绥铭。文章提到21%的女人正遭受“无性婚姻”原因如下:首先,年龄当然非常重要。其次,上学程度也很重要。高频率过性生活的人,在最高上学程度者中比最低文化的人多出27到47个百分点。第三,性生活频率最低的是在农村劳动的男人和女人,其中高频率的人只有40.4%,比城市人口少11.4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城乡文化生活的巨大差异造成的。第四,性生活的多少,与居住的城市的大小直接相关,而且是城市越大,高频率过性生活的人反而越少。第五,与上述情况类似,城市人口的职业压力越大,性生活也就越少。最放松的职业是商业或个体,其中的性生活高频率者占62.0%,各种白领工作则降为54.7%;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只有52.5%;而各种企业家和各级领导干部则仅仅是49.5%。第六,性生活频率与自己的收入等级直接相关。可是与人们通常的想象相反,是收入越高,性生活越少。这其实也是由于收入等级越高的人,生活也就越紧张,心理压力越大。
笔者对潘绥铭作家的看法有赞同,也有保留。笔者在此对这种现象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透出中国许多农民工背井离乡,过着无性生活的辛酸。中国农民工漂泊异乡,过着住集体宿舍,一年也难得回家一趟的生活。这产生了留守妇女、留守男人、异乡无情感生活的男人女人等群体。他们不是不想性活,而是很难有机会和心爱的人亲热一次。
二、中国男人正被房子、娇妻榨干人生。前段时间,关天80后暮气沉沉的话题引发网民的热议,不少城市精英白领英年早逝。他们的一生为房子、为荣华的生活、为美女的娇妻不懈奋斗,不休息,不停留,把自己当成超人,忽视了人生物的特性。不少精英最后耗尽体内最后的能量,得重病,身体垮掉,甚至最后死去。
三、贪腐官员与堕落的企业精英在外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妻子被打入冷宫。贪腐官和企业精英在外美女成群,妻子被抛在一边,过着外表繁华,而内心冰冷的生活,她们的丈夫一年也几乎没碰过她们一下,在冷宫中的寂寞谁人知。
笔者在此认为,社会出现一定比例的无性婚姻现象,反映社会的多个现实面。但是,笔者在此还是提议,人要关注一下生物上的自己,性是人体生物性的一部分,是需要满足的,满足了性,可以带来情感的愉悦,减少婚姻外遇的风险,这是为了捍卫家庭。夫妻之间,相处的日子久了,会面对磨损,会有“七年之痒”等,由于审美疲劳,人会失去激情。但是,人如果时时能进行情感保鲜,多了解一下人性,多做爱对方的事,互动的爱,会留下爱的能量。
性生活是爱情的润滑剂,而性生活以情感为基础。平时夫妻间多进行互为赞美,互为做爱对方的事,累积下来的会是爱,会是欣赏与感动。多年后的性的趣味,往往是爱的感动,互为照顾,互为欣赏。男人女人随着年龄的老去,身体曲线会不那么的美,激情也会不如年轻时那么疯狂,但是,那一种细水长流的呢喃,那一种做爱过程故作的高潮,或赞美与鼓励,会给对方慰籍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