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成网友有“下班沉默症”应怎面对

(2013-10-29 12:15:41)
标签:

吴永麟

杂谈

分类: 评论天下

家庭本该是一个温暖的港湾,但由于工作中已经消耗完自己的激情和精力,下班后与家人交流可能变得更像是一种负担。83.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不同程度上有“下班沉默症”。你有“下班沉默症”吗?(《荆楚网》10-29)

 

在百度百科里,“下班沉默症”是这样注释的: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在上班时侃侃而谈,回到家却疲惫懒言;聚会应酬时笑容满面,面对亲友时却麻木冷淡。这些上下班时间判若两人的人群,被称为“下班沉默症”患者,对正常的情感交流避之不及,甚至拒绝亲友的抚慰,进入了交际怪圈。

2012年8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中国雅虎,对275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不同程度上有“下班沉默症”。其中,34.7%的人认为自己有“下班沉默症”,48.4%的人认为自己“有一些”。受访者中,80后占50.1%,70后占30.9%;45.5%的人居住在大城市,28.9%的人住在中等城市。调查中,75.4%的受访者直言,身边存在患有“下班沉默症”的人,其中41.2%的人认为这样的人“非常多”或“比较多”。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王芳介绍,据她了解,十几年前,容易“下班沉默”的人多从事“助人工作”,比如,老师、医生、警察。但现在,从事技术性工作,如IT行业的人,也容易有类似表现,其严重程度与从事“助人工作”的人不相上下。“下班沉默症”已经跨越职业界限而存在了。

近日,楚荆网官方微博对此调查,结果显示,八成的网友坦言自己不同程度上有“下班沉默症”。其中,三成认为自己有“下班沉默症”,五成认为自己“有一些”。而高达七成的网友直言身边存在“下班沉默症”的人。

以上两则“下班沉默症”的调查,说明“下班沉默症”在近年呈上升趋势,“下班沉默症”让许多人处于亚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前段时间,“为什么80后暮气沉沉”的话题,引发网民的热议,其实这话题与“下班沉默症”有关。面对工作的压力,人们兴致勃勃,满怀激情,侃侃而谈,戴着面具,一本正经。在这个过程中,人消耗着大量的激情与精力,下班后,会出现身心疲劳,精神困顿的现象,因此不愿说话,沉默寡言,心理出现麻木,对待家人冷淡,失去激情。

笔者认为,对待“下班沉默症”,笔者在此谈谈几点看法。

一、留有余地。“下班沉默症”是一种心理的亚健康状态,“下班沉默症”不能一票否决,应留有余地。亲人在面对有“下班沉默症”的家人,应留有余地,即是给他们休息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时间来整合心理的碎片,有时间来调整身心。笔者相信多数的“下班沉默症”人群,可以通过调节整合就可以走出心理的困境。

二、人本管理。用人单位应有人本关怀,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拥有健康的身心工作,工作的效果会更好。特别是老师、医生、警察,怀有平衡、愉悦的心情工作,人的情绪问题就不会影响人的工作效果。因此,工作要有规则,但是规则要人性化,尊重人的不同个体,给人适度休息整合的时间。因此,笔者建议:人活力则用人单位活力;人身心平衡则用人单位平衡;人健康则用人单位健康;人发展则用人单位发展;人满怀热情则用人单位工作气氛积极。对人才实施“人才生态管理”,是人才持续发展,是保持人才良性累积与发展的根本。

三、“拼命工作”是不成熟的工作心态。“拼命工作”是一种缺失自信,缺失生活情趣,是自我的缺失。人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三个部分的相对满足,才能身心平衡,对人的发展才有利,对人的健康才有利。生命有生物性,需要遵重人的生物规律。违背生物规律,人的健康就会被损伤。工作是为了人的幸福,人忽视健康是对人生意义的忽略。

四、亲人的感化很重要。亲人对“下班沉默症”人群应怀体恤、理解的心态,让他们有个人适度独立的空间,通过休息整合心灵。同时,还要引导有“下班沉默症”的亲人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如户外外活动、体育活动、探亲访友聊天、学会倾听等等。人通过户外活动,往往可以释放人体压抑的负面情绪,调节人体内分泌,让人的内分泌平衡。探亲访友聊天可以把内心压抑的情绪渲泄出来,让人身心平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