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吴永麟杂谈 |
分类: 评论天下 |
由于母亲是重庆人,16年前,之前一直在北方生活的刘家政(化名)来到重庆,跟家人平静地生活着。但是,今年10月初,他愿意出资40万,向儿子就读的重庆铁路中学捐赠非智能手机的举动,却让他深陷质疑的漩涡。因为初衷非常简单,刘家政从未打算正面回应这些质疑,为避免误会成炒作,他甚至不接受当面采访。昨天,刘家政考虑再三,决定接受重庆晨报记者的电话采访。(《重庆晨报》10月16日)
男子出资40万向儿子全校学生捐手机,这个事件引发网民的关注和讨论,有网民质疑炒作,有网民称此男子为土豪,总之质疑声四起。
男子出资40万向全校学生捐手机后,面对社会土豪的质疑,他说:“我不是土豪,只是一父亲”。从他的言论来看,我们暂且相信他,从一个父亲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这种行为是利还是弊?
一、学生能接受他推行的使用非智能手机理念吗?据悉,记者为此采访了刘家政,刘家政说:“去年暑假,花2000多元给孩子买了部智能手机,很快问题就出来了。手机不离身,吃饭玩,做作业也玩,最爱小游戏。开学不久,孩子的视力就开始下降,一学期换了两副眼镜,度数一直涨。不光是视力下降,睡眠也不好了。睡前最后一件事和起床后的第一件事,都是玩手机。这个时候,我感觉给孩子用智能手机是一场赌博,我不想拿健康做筹码。今年暑假,就跟孩子商量停用了。孩子一百个不愿意,但还是换成了非智能手机。效果还是有的,孩子的视力有所好转,不像以前只顾看手机,不爱搭理人。一次,孩子回来讲学校的见闻,说有同学因为玩手机太投入,结果下楼梯时摔了跟斗。我感觉要做点什么,来拯救更多的孩子。于是就给校长发了短信。”
如果刘家政是为了推广学生使用非智能手机促进身心健康的理念,提出这个理念是好的,但要考虑到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笔者因为经常使用电脑工作和写作,对于手机的要求很简单,只要能打电话和发信息就行,因此,笔者的手机是老式的诺基亚。几次学生见到我的手机,有时会引来学生酸酸的调侃,说笔者的手机土气。现在的中学生,他们手上的手机,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触屏智能手机。送给他们非智能手机他们会接受吗?笔者认为,目的是好的,但方法不对。
教育孩子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不是“一拍脑袋”的决定,也不是凭一物就可教育好,更不是花一大笔钱就可以教育孩子,如果这样做,只证明这个人是一个教育“土豪”。孩子应从家庭教育开始,配合学校的教育,是一个细致系统的教育工程。培养孩子的积极有益身心的兴趣,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是引导孩子走向身心健康的理性之路。孩子有了积极有益身心的兴趣,就不会沉溺在手机上。重视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多让孩子阅读一些“高能量”的读物,促进孩子的精神发育,一个精神上有独立见解的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会更有理性。
二、对儿子的成长环境是好还是坏?男子向出资40万向全校学生捐手机,如果学生接受,学生们皆大喜欢,这位男子或许会认为,这是为儿子在学生中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但这样的人际环境会造成怎样的局面呢?也许这位父亲希望儿子在学生中被膜拜,向同学展示富二代身份,如果正如父亲所愿,这样会不会养成孩子骄纵无忌的性格。孩子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阶段,面对真实的生活,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这才是成长的关键。在虚荣中培养过高的傲气,过高的心性,都是有弊端的。用王子的方法培养孩子,孩子可能会患上王子病,可能会缺失独挡一面的能力。健康人格的一个基本的要求,是外在与内在的一致性,即是社会角色与内在的观念没有离脱,保持一致性。
三、这位父亲是否对儿子实施“富爸爸”的思维?有一本书叫《穷爸爸,富爸爸》,“富爸爸”讲的是如何投资,如何利用金钱为自己工作,如何创造财富,如何走上致富的列车,并以此影响儿子,但男子出资40万向全校学生捐手机,这种做法近于土豪的无脑消费,更无投资、商机的培养范例,只是一种土豪式的摆阔,显富。

加载中…